大约一个月前,我和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马马 见面喝咖啡。
马马长我一岁,是我的学长。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他创办的桌游社团。初次见面之时,我们几个新加入的大一新生,和他一块坐在学校对面的水吧里,接受他的“马氏三国杀实战培训”。
当时,已经身为社长的马马戴着黑框眼镜,一直腼腆地低头,看着手中拨弄的三国杀卡片。他向我们讲解着每一张武将牌和武器牌的使用场合、搭配技巧,声音低沉,语调平缓,仿似喃喃自语。当时的我们,觉得眼前这位社长,无聊无趣,不善交际,纷纷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继续待着的学生社团,纷纷退出。而我也从那之后,在整整四年的大学中,没有再见到过他。
直到几个月前,由于工作原因,我和他偶然又在微信上遇见。我问他现在在做什么,他说他自己成立了一个小工作室,做桌游的设计和开发。对于每天面对着枯燥的办公室和销售报表的我来说,“设计桌游”,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职业。后来,我和他约了一起喝咖啡聊天。
马马绝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见面时他终低头专注着咖啡杯的,和大学时候几乎没有变化。而我却从一个在大学中遇见异性会脸红、不敢上台对超过十个人以上讲话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厚着脸皮吹牛装逼,对着大佬们侃侃而谈我自己都不信的人生理想的人。
他讲述着自己从大一开始对桌游创作的热爱:每天自己一个人宅在寝室里,研究各种桌游的风格和特性,他在一叠一叠的白纸上画出草图,用各种复杂的工具绘制规则。
他说,他的这个爱好极其小众,找不到同伴,大都数人都只是热衷于“玩”,当成一个娱乐,而没有人会认为“桌游”也可以成为一种可以“成为事业”的事情。
几年以来,他创作的桌游有不下十款。在他默默坚持了三年之后,终于有人联系上他,和他一起,把他脑海中的游戏世界,印制在一张张真实的卡片和地图上,发售到全国各地。
我对桌游的创作一无所知。但和他面对面聊天,却让我明显到了一种与往不同的愉悦:他认真地讲述着他在每天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为了赚钱的急躁,也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他不曾聊起买房买车结婚小孩老板公司等等,他只是和我分享着他脑中的一个个新奇的想法。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热爱,没有目的,他享受于其中,享受过程,没有坚持中的枯燥乏味,也没有孤独的寂寞。
在今天的这个浮躁的互联网时代,每一天,我所收到的讯息,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朋友那里,大多都是迷茫、无奈,都是对物质财富的渴望不可及,都是孤独寂寞急躁厌恶;就算是一个个标榜着正能量的鸡汤段子和文章,却也常常用着高端黑的隐喻对你说:别傻了,美好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真正的愉悦,只有从那些平静地坚持的人们那里得来。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真正平静地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他们的生活多半看似毫无惊澜,他们不是外人眼中的偶像与大师,他们很少能够获得外人眼中的成功,他们的“认真”与“情怀”绝不是商业上的卖点和噱头,他们也不愿谈论梦想和愿景,他们享受的知识坚持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所带来的最纯粹的愉悦,不求结果,不问未来。我喜欢这样的人。
和马马聊完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走访了许多身边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也在豆瓣、知乎上寻找了许多网友的回答和帖子(为保护个人隐私昵称皆为虚构,如有侵犯网友权益请联系我删除);我们寻找到了四位“真正能够平静的坚持着的年轻人”,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带给你,某种纯粹的愉悦,和真实地鼓励。
/@ 易三公子 91年生 纯文学爱好者 /
我是去年毕业的,现在在一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在做一款文学类的APP应用。
我是一个业余的写小说的人。
我是一个厌烦交际应酬的人,尤其是很多人在一块的时候,会感到全身不自在。因为很多人在一块的时候,那个沟通交流的氛围就会变得特别奇怪,没有一个人能说完一件完整的事情。我的大脑无法接受这种没有逻辑的,纯粹是碎片的信息。
每天我都在坚持写故事,已经坚持了五年了。
从小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看书,主要是小说。记得小学一二年级,在别的孩子还在看全是图片的画册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读一些注着拼音的小说。我记得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的很有印象。
小学时候,我的文章就上了当地的报纸,当时,我就有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也许我以后,就要和小说在一起生活了。
记得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作业特别多,多的窒息。但初中和高中时候,却是我最难忘的时候。我的难忘,不是因为像现在的青春偶像电影中,有一群铁哥们一起打群架,也不是因为情窦初开遇到初恋;而是因为,在中学的那几年里,我的脑海中的灵感翻滚的特别厉害,我常常解着数学大题,就突然掏出本子写小说。
可惜啊,当时我们那边信息比较闭塞,也不知道新概念作文这种比赛,也不知道萌芽杂志什么的,只能拿着写着小说的笔记本和当时的班主任斗智斗勇好几回。
中学,一个人写小说的时候,真的是最快乐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么?当脑中闪现出个小小的星火,然后它把你的某根思维的末梢点燃了,然后火花通过连接着的思维不断扩散,最后涌现除了熊熊大火。整个脑袋就突然热得不行,你只有拿起笔一刻不停写下来。
我也不知道写的目的是什么。它们不会给我的考试加分,也不会出版,不会被更多人看到,但那就是一种畅爽的感觉,就如同你在大湖中央,坐在一艘顺风而行的船上,一切的力量,推着你往前行进,就是这样。
到了大学之后,我开始了每天一个故事的写作。
大学里,勤奋好学的人不少,但大多数都是混日子的人。我对我的大学专业其实蛮感兴趣,但却真心发觉上课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于是我便在上课时候写小说,在下课时候写小说,在室友们组团DOTA的时候写小说,在朋友们陪着女友吃饭电影开房的时候写小说。整个大一和大二,我一直都在写小说,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写小说;在一个理工科的院校,你很难接触到一些能让你的文字展现在更多人面前的机会;但事实上,在大一大二两年内,我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我只是在写,写着一个我脑海中的幻想世界,因为我觉得这是在是太有趣。
直到大三的时候,有一个杂志社开始联系我,我的小说开始在那本杂志上开始连载,我也开始有了固定的读者,我也开始获得到一些报酬。大四,毕业前夕,我把所有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集合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的一本书,当然到现在为止也只有一本。或许是我的功力还是太弱,书卖得不多,我通过书也没获得多少物质的收益。但事实上,我对这一些也没什么兴趣,我只是喜欢写而已,至少到现在,我还喜欢写。
我当然很羡慕,那些天生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轻轻松松就能写出惊人的文字,并且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他们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我的目标也不是成为他们之中的某一个人,我只是想自己一直写下去。我已经写了五年,我想,至少还能再坚持五年吧!
/ @白堤有小荷 88年生 一个喜欢木雕的女生 /
我现在是一个全职的木雕师。
我就是雕刻一些小物件啦,雕刻一支木质的笔啊,雕刻一个木质的杯子啊,什么的。
我喜欢上木雕,大概是大学的时候吧。我当时参加了一个手工社团,主要是做一些折纸啊、服装设计什么的。后来我遇见了一位老师,特帅,他在业余喜欢拿着手工刀刻木头。当时我并不是对这个感兴趣,因为我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大咧咧不够细心,有没有耐心的人,只是因为老师帅才和他一起学木雕。
但后来又一次,我们参加一次社团的活动,要在一小时内雕刻完一个小房子,最好看的就能给加三个学分,我就想硬着头皮玩玩试试。结果,我发现我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钟就完成啦,还不难看,拿了第一。
自那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自己是不是在刻东西上有些天赋,于是就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木雕的资料,又买了一些工具什么的。
刚开始玩的时候,感觉挺挫的。我每次在寝室里开始刻东西,室友们就觉得我这人有问题哈哈。大学女生嘛!你不逛淘宝不看韩剧,不去学化妆部出去谈恋爱,却每天躲在寝室里玩木头玩刀,谁都会觉得你是神经病。
刚开始的阶段,其实非常难学。我力气又小,拿着刀扎在木头上忍不住手就抖,经常就一不留神一偏差就戳到手上了。那时候用了不知道多少创口贴,我本来还算是芊芊玉手的手,在开始玩木头之后,也就拿不出书了哈哈哈。
木头哪来?我还经常会从学校旁边的公园里捡来一些树枝啊什么的,有时候也会在淘宝店里卖一些专门用来雕刻的木头块。
我也没想过,为什么要木雕,可能刚开始完全是因为,那个把我引入木雕之门的老师很帅吧哈哈哈!当然,他现在也就不玩木雕了,远远没有我专业哈哈!
木雕,是我唯一坚持下去超过五年的事情,现在,木雕成为我的工作也已经快五年了。我创作的作品应该也有个几千件了吧~要说厌倦,真的没有,我甚至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和木头打交道,因为每次雕刻,都感觉是自己的想法,复刻在了眼前的这一块木头上,木头渐渐变成了我想象中的模样,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 @上下文 92年生 “口述历史”志愿者 /
我现在还在读硕士,明年毕业。
从大二开始,我一共采访了77个老人,差不多写了有上百万的老人们的回忆录了吧。
大二的时候,我外公刚刚去世。我外公是参加过抗战的军人,但在外公去世后,我看着外公的一堆勋章,我却几乎回忆不起外公和我讲述过的任何一个故事。在他还在世的时候,我还小,不懂得他和我说的那些激情燃烧的故事;当我年纪大了些以后,自己被学业搞的死去活来,也没有时间去听外公讲他身上八十多年来得历史和回忆。所以当我外公在我大二那年去世的时候,我很久都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伤心,我只是觉得好后悔,有一种奇特的的压力笼罩在我的周围。后来我也是无意间听说了“口述历史”这回事,感觉就是瞬间豁然开朗的,我终于发现我想去做得一件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在网上一块征集了四五个有相同兴趣的朋友。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开始采访老人们,帮他们撰写回忆录,不收任何的费用。
我们从老人们的身上,听到了一个个,你根本就没法在现实生活中和任何影视作品中想象的到得故事:有类似悲惨如在三年灾难事情,母亲让孩子们喝自己的煮熟的血的故事;也有感人于在文革中,亲姐姐为了救下全家而甘愿从容赴死;更有感慨如改革开放之后,大家上街开始做生意摆摊,每个人对未来迷茫而又有希望。总之,对老人们的采访,让我世界观得到了一次次的重建,我是真的很感谢这些老人们。
到大四的时候,因为要毕业了,我们的“口述历史”小组,差不多也就解散了,成员们有的出国,有的去工作,每天加班,也是在抽不出时间来继续我们的记录“口述历史”。
但是我还在继续,我现在每一周,不出意外的话还是会至少采访一个老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我帮他们把历史记录。
这件事情,完全是我的爱好,我的坚持也完全不是为了钱。当然,有些老人,因为很少会有人这么仔细认真地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所以会一高兴给我些报酬,处于礼貌当然我也会收下。但赚钱,通过这种方式去赚钱,那还是算了。
我觉得我坚持的“口述历史”,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变得不浮躁,变得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很多时候,真的没有必要伤心和压抑。
/ @马勒 87年生 某30万粉丝公众微信号运营人/
我做公众号差不多快两年。我几乎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到现在差不多写了600篇文章啦。
我开始做微信公众号,还是受别人的影响。
两年前我刚毕业嘛,那时候微信的公众号也上线不久,我看到我的主管自己注册了一个公众平台,在上面写文章,就觉得蛮有意思,便自己也去注册了一个。
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写些什么好,就是完全把公众号当做一个记录自己的平台:我在上面写过流水账日记、影评、书评,后来发现自己的粉丝渐渐多了起来,就不这么随意了,写一些文史类的文章啊,写一些短篇的小说啊、当然还写心灵鸡汤。
从0到500个粉丝,我整整花了半年。在那半年里,我几乎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微信文章,也不关心有没有人读了我之前的文章,反正基本上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也只有几十个;在那时候,微信的商业化也没有现在成熟,也没有人会想着:我做微信公众号就是为了赚钱,我当时就是想着,既然做了,就做好它——我就是想看看如果坚持写个几年的公众号后,会给我带来什么,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只是想看看会怎么样而已。
大概半年以后吧,也是一不小心,写了几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就火了,传遍了朋友圈。就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我的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开始不断往上升,而我写东西也越来越顺手,因为习惯了嘛!
讲真,我现在写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很多时候会去考虑:它会不会火,会不会被粉丝们喜欢,会不会让广告商看到,来找我;这些其实让我感觉有些心慌,我有点怕自己的文章如果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想表达的东西,成为商品,会失去了它本来存在的意义。
回想一下,刚开始的半年内,是最难熬,却也是我现在最怀念的。那时候,我不用考虑我的读者,我的文字,只为我一个人服务,我每天的坚持,只是为了我想一直写下去,给自己每天枯燥的上班和应酬的生活,留下些有意思的东西,仅此而已。
对了,正如你所想的,当时影响我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我的主管,在0到500得那一段时期内放弃了,我身边认识的大多数想靠微信公众号发财致富发热朋友们,都在0到500、或者0到1000的过程中放弃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默默坚持在做一件事情的人,很多。
很多时候,你无法坚持一件事情,是因为你根本就不喜欢这件事情,不尊敬这件事情。
“结果主义”是使得工业时代蓬勃发展的思潮,却也是使得我们每个人浮躁的渊源。
在互联网时代,浮躁,使得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总希望它能即刻带给自己好处,根本不会去想象和享受事情本身的乐趣;在“结果主义”的指导下,你一看“没结果”就会放弃你所正在做得事情,到头来,你根本做不好任何事情。
坚持,需要抛开所有的一切功利的目的,去找一找做一件事情其本身给你的乐趣。
当然,浮躁容易,坚持太难,只愿能给无法坚持的你,一些思考和尝试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