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到了学生们期待的假期——端午节,他们昨天都已回家,或许此刻正在和家人一起品尝美味的粽子吧!
学校里的下课铃声再次响起,却不见孩子们顽皮的身影,望着安静的走廊,往日学生在校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同学们在学校的时候不管是刚刚到校的周一、一周中间的周三,还是准备被爸爸妈妈接回家的周五,很多学生见到老师总喜欢睁大眼睛、郑重其事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回家?”或者重复着那句:“老师,我要回家!”听习惯了便没有觉得异常。今天他们真的在家里的时候,我却在想他们为什么喜欢“回家”呢?有时候他们在学校也挺开心的呀。
我想这大概和人的归属感有关吧,每个人都“家”这个给人足够安全感的地方,都有这迫切的渴求。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看的、好玩的……更重要的是不用一本正经地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趣的“讲演”。
说起上课,我真的不知道面对这群孩子我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因为更多情况下我看到的和我做的都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便我使尽浑身解数创设情景、设计游戏环境、制作有趣的教具,都是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学习、能够配合我的教学,这些都是老师设下的“圈套”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的,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我看来只有有主动的学习需求和欲望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那么什么情况下他们才会有学习需求、自主学习呢?特校存在这个问题,普校也是一样的,我想当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吧。
面对孩子们的“要回家!”我们要理性看待。我相信比起上班时的压力与限制,更多上班族喜欢家里的舒适与自由吧。跟学生一样,我们工作的时候也会想着放假,只是我们知道自己有社会责任,理性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行为,不会轻易将其表达出来出来而已。而单纯的智力障碍孩子,脑袋里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说,毫无掩饰,可能说过就会忘记刚刚说了这句话,并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和特殊的意义,就像每天都会喝水一样的“惯性行为”。《奇迹2》中写到“这世上需要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存在。要是每件事情都有意义的话,人是会窒息的”所以我们礼貌回应,理性对待便可。
其次,说这句话可能与学校的“无趣”有关,如果学校无时无刻都有对他们来说有足够吸引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没有精神“空窗期”或许他们也不会总喊着要回家,而是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了。
再次,这与智力障碍孩子普遍的模仿行为也不无关系,当学校里有几个孩子这么说的时候,其它学生或许也会跟着说。
这是一个在我校普遍的现象,可能放在大众视野里它会变得“特殊”,正常与特殊只是我们看问题的情境不同。但我依然期待着时光流转我们学校这种“特殊”能够消逝,就像期待着真正的素质教育到来,与真正的有效教学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