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要讲的第二个要点,就是用桥型的结构让情节变得更加丰富。
石老师讲到什么是桥型结构?
桥型结构,其实是后人总结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是常用的一个词。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巨著一共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安娜的线索,另一条是列文的线索。
这两条线索没有什么紧密纠缠的关系,但是交相呼应,这个结构像是一座桥,从河岸两边连接起来。
在这儿,石老师讲到一个对情节的经典设置形式,当然就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的印象里存在着两个《安娜·卡列尼娜》,一个是爱情故事的安娜·卡列尼娜,另一个是时代故事的安娜·卡列尼娜。
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故事的侧重点它是不一样的。
爱情故事的安娜·卡列尼娜其实是我们从电影里看到的那些版本,他被翻拍了无数遍。我记得有前苏联的那一版,有苏菲玛索的那一版,还有凯拉奈特利的那一版,但这些电影版本有个共同的特点,他只讲安娜一个人的故事,讲安娜对她的丈夫卡列宁无法忍受,然后爱上了风流倜傥的渣男沃伦斯基,但沃伦斯基最后又把他给抛弃了,所以他走向了死亡去卧轨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爱情悲剧。
托尔斯泰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借鉴了一个原型,确实也是一个因为出轨而卧轨的俄罗斯妇女。
但是你看托尔斯泰的原著就会发现,小说里除了安娜的这条线索之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列文的线索。
在安娜之外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列文,这是一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他总是在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俄罗斯民族有什么特性,是什么酿成了他们这个时代的禁锢?
几乎可以说,列文就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某种性格投射。
我们知道托尔斯泰是个大贵族,但是他总在思考这样的抽象问题,最后他痛恨农奴制,选择了人道主义。
在小说里,列文其实和安娜之间没有什么实际纠葛,两个人之间的交集也非常少,列文是安娜的哥哥的朋友,他们在舞会上见过列文所暗恋的一个贵族少女吉蒂。吉蒂曾经暗恋过沃伦斯基,因为沃伦斯基选择了安娜。吉蒂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后来跟列文在一起生活的也不能说不幸福。
两个人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列文和安娜基本上是并行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戏剧矛盾,但是托尔斯泰一定要把列文的故事写下来,和安娜的故事构成一个桥形的结构,就像桥一样从两边分头出发,最后在中间汇合。
有了这样一个结构,你就会发现,小说的情节根本不像电影的情节那么简单。
有了列文所思考的那些问题和列文的人生选择作为参照,我们就会发现安娜的爱情选择实际上也是那个时代的整体气氛所决定的。
安娜的爱情悲剧实际上也是一个时代悲剧,你生活在一个无解的时代,那么你的爱情注定也是无解的,基本上小说是这么一个逻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手法,它通过结构上的设置让情节变得丰富了。
我们总会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不朽名著。
哪有一个真正的不朽的名著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连《梁祝》也不是,他一定要对时代问题对时代症结作出回应,在托尔斯泰那里回应,靠安娜这条线索是不能独自完成的,他必须得依靠列文这条线索,靠两条线索交织形成的桥形结构来实现,这就是情节设置上的独特探索。
我们可以说一个复杂的情节要求精巧的复杂的结构,也可以说是在选择了一个精巧的复杂的结构之后,使得情节本身也复杂了起来。
我们总是说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展现了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社会全景。
如果说小说的情节负担着这样一个任务,那么小说的形式也就是情节的表现方式,就必须呈现出相应的恢宏壮阔的气象,才能配得上它的情节。
感悟
通过石老师的讲解,我深入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特点。
原来,这部巨著采用的是桥型结构,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情节更加丰富。
首先,安娜的线索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在电影版本中,我们经常看到安娜与她的丈夫卡列宁以及情人沃伦斯基之间的纠葛。然而,托尔斯泰在小说中不仅展现了这段爱情故事,还通过列文的线索展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实问题。
列文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安娜的哥哥的朋友,与安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托尔斯泰将列文的故事与安娜的故事双线并行,形成了一个桥型的结构。列文的故事为小说增添了深度和复杂性,使得情节更加丰富。
通过这种结构,托尔斯泰展现了19世纪末期俄罗斯社会的全景。他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命运。这种宏大的视角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安娜·卡列尼娜》的桥型结构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和复杂,同时也展现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作家的宏大视角和深邃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