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降低自身欲求?”(“开悟”篇二)

“如何降低自身欲求?”(“开悟”篇二)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3-11-09 20:32 被阅读0次

    曾经我探讨过——关于消费,我历来只看两个点:是需要还是想要?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再去给它进行时间频次的上的排序。也可以说是审视其程度,或者说重要程度。

    这是短暂的使用,一次性的,还是常使用的。

    而这个就是我对成本和价格的把握。也就是说,主要还是在于实用性,还是需要添加审美性(抽象的、幻想的)。

    简言之,如果是需要的,且使用频次低的话,就不必太考虑物件的美观(审美性),而更多的就考虑其实用性就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火车上经常会有卖指甲剪的,然后就是一大堆的配件,看起来似乎很全乎,且很方便(主要指包装看起来很有序),而且价格似乎也不贵。

    于是,可能刚好你需要买把指甲剪。你确定了这一点之后,然后你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其它,接着就顺着其它的物件开始想,想的是可能会用得上别的呢?(其实,你真正的需要只是一把指甲剪,然后你还为那些以为用得上实际上却使用次数屈指可数的物件买单了)。一下子,成本就模糊了,既有需要的也有想要的,而想要是因为觉得可能用得上。这里利用的就是人们的“求全”思维。

    你不妨想想一个词,委曲求全。连自身的委屈都可以不顾,还想着求全。这个思维能有多恐怖呢?

    这一点实在是恐怖:不知道的、多少看不见的消费就发生在这一方面。

    回过头来说,需要是什么呢?需要所面临的问题实质是:通常是想不到替代方案,或被思维惯性影响。

    这里的思维惯性是有限的认知,继而思维“顺拐”下滑,然后由原本的问答题却做起了选择题。就像很多人一遇到麻烦,也就是说自身尝试解决然后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是解决不了。这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能解决问题的人,其次就是熟悉可靠的人。

    若是前者,由于交际圈子是跨领域的,通常很多人是圈子太干净了。这一点很奇怪,买东西的时候想的是可能用得上,然后交际的时候反而不怎么想到可能会再次打交道,或者说可能会需要用到对方领域的事儿,继而前者浪费了钱,后者却觉得可能浪费时间。结果是,因小失大,在后来的时间就将为此花上更多的时间。

    很奇怪的一点,明明很多人更在意钱,实际上却一直在浪费钱;明明很多人没那么在乎时间,然后却因为不愿意花时间继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这么说来,后者似乎理所当然哈?然而,可怕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明明是靠时间赚钱,如此一来?到底是智慧还是聪明还是愚蠢呢?

    说回第二个方案,也就是通常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人,通常很可能是想不起来,甚至是不愿意多想。于是,就近原则(“避远就近”,又是人性的一大“通病”)。找熟悉的,亲近的人:实际上,找他们有没有用呢?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成本挺高的。我是说时间成本是两个人的时间的“总和”。然后还因为对方是“非专业”的,若是又很在乎你,那么,其成本就远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了。因为对方很可能也和你具备相似的思维,都是先找专业人士,然后继续相同的流程走一遭。

    归根结底,天才只属于某一领域的天才,而非所有领域。(毕竟,时间不允许。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能够做到一通百通,这里的百通指的是“智识”方面的,对于基本规律、原理、本质、内在联系的把握。)

    所以,具备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何其贵重?认识自己何其重要?学会借助“时间”去思考问题何其重要?可想而知!——尤其是随着你使用的频次越高,你越精通,对于学习和掌握包括运用的灵活程度而言,不说创造,最起码能远比一般人过得更简单。主要是心不累,消费也低,花费的时间精力更是不用说。

    毕竟,人一辈子,和自己打交道,和时间打交道,是终生的。如果不去认识它们,谈何熟悉、掌握、运用,而之外却又全都需要它们共同参与……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总结思考过人们常犯的三个“错误”:知识性错误、技巧用法的错误、情绪或情感或心态所诱发的错误。(这一点和考试是通用的)

    一般人其实知识性一般,使用技巧更是不足,然后情绪或情感或心态更是主因,也就是说,大家的聪明程度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距,不过是唯手熟尔和对自己的“心智”的引导方面极其容易暴露出差距。

    尤其是一错再错,这就容易把一切都搞得一团糟。(就像我说的,前提正确是首要关键。)

    就像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些点,比如成功人士往往不动声色,实际上,很多人却误会了“不动声色”的意思,然后“学我者生”(能从中获利一些,相较于过去的自己,包括说也有一定程度上在磨练自己的“韧性”),继而信以为真,不知道的还以为掌握了本质或真相呢?实际上,成功人士的不动声色来自于自身的“优越条件”——无论是把握本质的“智识”,还是说本身的条件就不需要再去因为那些鸡毛蒜皮、一时得失、精打细算的算计或谋算而去“计较”。(每逢大事有静气)

    说白了就是,他们想要的可能很多很多,但是需要的却是不多。因为他们总是能够轻松地从抽象的原因、理由、问题中跳出来,继而将它们化作具体的、可操作的、能做到的程度。自然而然,日积月累,人家的底蕴早已不是一个表面的“不动声色”可以概括的了。

    就像如果你是百万富翁,你可能都不会低头去捡钱。你的时间和你创造财富的速度要远比这些在别人眼中“更轻松”的方式,更持久且赚得更多。(归根到底,你的习性,借助你的习性去做事的事儿,这个积累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拿什么和别人拼?别人一直都在积累在成长,所以才有了庞然大物的如今,你却企图通过一时的机智或者聪明,或者是逼自己,或者是自己以为的努力,还想轻松超越他们?也不看看人家走的都是一条怎样的路!)

    包括我说为什么要多和伟大的人物,伟大的思想触碰,除了最简单的远离当前鸡毛蒜皮的琐碎日常外,就想想看,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消费”和“习惯”,其中“想要”有多大程度控制我们的头脑呢?而且,最可笑的是,我们想要的竟然是现有的。也就是由他人创造的。

    这就像是在说,你追求一辈子的东西,在别人眼中竟然如此寻常,且随意可弃。那么,你的命运不是随时可以被抛弃,任人摆布?换句话说,你不平庸,谁平庸呢?

    也就是说,在考虑需要和想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看那些大人物们怎么做,毕竟别人比我们条件更好,他们会不会这样去做呢?比如治疗秃顶,又比如做“近视”手术,或者是整容(这个多少有点“面相学”的讲究哈,不好说)之类的?他们有条件都不去做,我们没有条件还硬是将它当成理想、梦想,不断追逐,拼命追寻,真的值得吗?还是说我们比他们更有远见卓识?

    可能你会疑惑,就我们所接触的绝大多数,好像告诉我们的不是这个啊!天呐!咱就问问自己的位置:“中产”之下见“中产”,中产之上想再往上难!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以为,高手的生活,十分精彩,铁定是各种“刀光剑影”、热血沸腾?实际上,高手的生活,是枯燥的。且越是智慧,越是擅长守拙藏愚、韬光养晦,我是说,更枯燥。

    这背后是什么呢?对于需求的挑剔,对于欲求的修养。

    如此,心如磐石,如何动摇?

    是故,如何降低自己的欲求呢?认清自己的需要,根据需要去志存高远。

    且最好是不要总用那套“有限的有限”中去做“选择题”的思维,多学学如何应对人生的问答题吧!

    归根到底,最简单的例子,人就一双腿,你左右腿如果朝着不同的方向是走不动道的。如此一来,你还说有得选、需要作选择题、以及怎么去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关键是你需要的很多人都需要,你想要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如果你都要,那么如何聚来“英才”?又靠什么“驱动”他们呢?如此一来,你说“图谋大业”,“大展宏图”?靠自己吗?可能吗?

    你得让别人先过去,这条路才不至于那么挤,大家才不至于在这种时候停下来去针对你。很多时候,往往绕个弯才更顺畅。而如果你要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么,最好是自己先付出一些,毕竟,锦上添花才是大多数。然后是,守拙藏愚,暴露真正的弱点,同样多的是落井下石之人。至于雪中送炭,不求,但如果作为同道中人,“只有同类才能识别同类”,通常他们会愿意的。因为本质殊途同归又大道殊途。意思,这条极少数人走的路(认识自己、做自己、成就自己),最终都能迎来大道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条路是一直存在的,且这条路压根不存在真正的竞争者,都不过是孤独之又孤独的修行,简之又简的枯燥日常罢了。

    是故,选择题需要智慧,智慧才能让选择题变成问答题的一部分,才能让“选择”这个工具为我所用,并且随时具备推翻“选择”的能力。

    否则,需求和欲求总在打架,谈何追求理想呢?如果理想都是别人创造出来的,且是现存的,那么就该问了,要是别人把那玩意儿毁了呢?

    自己的命运还是得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大的安全感吧?

    “救世主”说:“自主!人性俱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降低自身欲求?”(“开悟”篇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th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