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
自媒体视频脱口秀《逻辑思维》主讲人。网友称之为自媒体“首富”。40岁开始创业,倡导终身学习,分享学习心得,做你身边的读书人。追逐知识、观念、思想,技能的跨领域碰撞的化学反应,不能自已。
格局不同,视野就不同,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方式,大相径庭。这几天,阅读众多超级个体的分享文章,从他们文字的思维导图中,我逐渐领悟,原来自己仅仅是一条在知识海洋中不敢放肆游泳的小鲸鱼,未曾敢冒险游向深不可测的大海。
不想坐井底之蛙,不愿意被小格局限制住,那么你能做的就只有拆除思维的墙。我觉得,一个能对自我准确定位,有深度自我剖析能力的人还是有救的,因为她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勇敢直面问题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而那些不怯于战胜自我弱点,并能成功的把弱点转变为个人强项的人,才是真正做到精进自己。格局是怎么变大的,我的理解,它是被克服恐惧的心态喂大的。
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知识焦虑的时代,职场竞争激烈,若想不被淘汰的唯一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罗胖在音频中分享了5个关键词,人格,新概念,缝合,碎片,目标。
读不读书是一回事,会不会读又是另一回事。读书不等于学习,因为我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众多的信息源,而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载体真正被我们留下的,屈指可数。
想一想,那些曾被你收藏的文章,你还会再去读它吗?
绝大多数的人浏览文章后,只停留在接受信息的阶段,尚未通过大脑皮层将信息提炼成知识,即便有些提炼成知识,也很少有能通过逻辑思维方式,将他们转变成自己的技能。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将知识转变成技能,并有效的为自己服务?
没错,就是缝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得知识,再通过演讲、写读书笔记、或是简单的一句评语,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一次,即缝一针。
有时候,某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也可以和新知相结合,使知识体系具象化,帮助提升记忆纬度和深度。
按罗振宇的话来说,有针对性的为知识体系进行缝合,才有可能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技能,它是实现终极目标的前提。
信息爆炸时代,经验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也变得更多元化,立体化。
现今的知识结构体系,正以每3年更替的方式,不断缩短间隔节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进入职场后就没有再继续安排充电学习的计划,我只知道,今日选择呆在舒适区,那么将来必然会为今日的惰性付出代价。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那些还迷茫的人,你可能不知道,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
最近网上关于华为辞退34岁以上员工的言论引发热议。作为80后的我,感同身受,员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HR等高官的关注,从商业的本质上来看,盈利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当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时,企业不得不面临现实的为成本减负问题,而人力资源无疑成为了减负的重点。
这样问题就来了,职场中年人怎样才能有效的对抗知识体系贬值和低存在感的现状呢?
这就涉及到第五个关键词,目标。
罗振宇强调,他认为的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两种人生。第一种人生:立场、感受、意见。第二种人生:目标、方法、行动。
他创业的初衷即帮助第一种人切换思维方式,走上第二种人生。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剖。
1.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价值。职场老人必须认清现状,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做出行动上努力。对于一些从事重复性工作的职员,由于不涉及企业核心运作机制,可替代成本较低,是最容易被劝退的一群员工。
针对这些员工,我的建议是,保持危机感,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另辟蹊径,寻找转机,比如创业。另外,也可以积极寻找跳槽机会,多投简历,随时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不让自己陷于被劝退的尴尬境地。
2.知识升级,打造全新职场形象。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有着不错教育背景的 同事,始终在一家企业默默的工作很多年,即便周边的同事出现跳槽迹象,他们也无动于衷,始终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中。
我们把这一类型的职场人归纳为行动保守派,他们不太愿意承担风险,而往往这样的人在职场普遍有较低的存在感。要知道现在这个时代,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走出舒适区,跨界发展,通过打造全新的职场形象和提升个人技能,使自己无限接近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以上两种员工都是普遍缺乏目标和危机感的人群。他们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建立适当的目标,让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这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需要立刻行动起来,勇敢地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