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守株待兔》删去了最后一句,到“而身为宋国笑”结束。儿子的语文书上批注“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这篇寓言故事不用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不用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便能讲得明白说得通。可如果我们想要明白韩非子的真正意图,必须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韩非子是在讽刺那些死守经验不懂变通的人,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不能再用尧舜禹那时候的治世之策来治理当今社会。为什么是宋国人?因为孔子是宋国人,后来才迁去鲁国。但是韩非子和孔子相差二百多年,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期,以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言,韩非子的思想的确更吃香。
其实何止是《守株待兔》,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其写作背景,恐怕很难真正了解文章深意以及作者情感。比如,韩愈的《马说》,韩愈3岁失去双亲,自幼便跟着兄嫂,谁知,12岁的时候哥哥也去世了,嫂嫂却一直把他视为己出。韩愈和侄子十二郎一起读书学习,都有着伟大的抱负。但由于家境贫寒,只能供一人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十二郎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叔叔韩愈。但韩愈在长安漂泊十年未得一官,志不得通,生活困厄。于是愤而写下千古名篇《马说》。包括后来的《师说》,因为当时社会上的人都不学习,以为人师为耻,所以韩愈要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
学习古文,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念,甚至性格特点,就很难明白他们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讲语文不讲历史是不可能的。杜甫为什么能写出“三吏三别”,那和他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连的。你再看那些古诗,抒发的情感不是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就是浓浓的思乡之情,那都是有感而发的,不讲诗歌背后的故事,怎么可能理解得透彻呢!
古文如此,现代文也是一样,每篇课文都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文章背后的故事。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赋闲在家?祖母是如何被父亲生生气死的?朱自清和父亲的矛盾冲突等,如果把父子俩的“爱恨情仇”讲清楚,课文中的四次流泪也就更容易理解了。讲《白杨礼赞》,讲写作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不讲清楚这些,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和批判嘲讽的对象学生们便很难理解。
所以,学好语文很难,因为我们要了解和知道的知识太多太多,但学习语文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