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推崇的儒道被称为王道。他与孔子所推的道的道德理念相同,却在理性层之上有所不同。在孟子这里他不光要求君王推行仁政,而且因为是处于战国时期的乱世,孟子也需要一个国家在乱世中先存活下来。但是这也并不是孟子所推望道的最终理想,那么就让我们带入文段,去探求他仁政的根本以及推行仁政的最终理想吧。
孟子与梁惠王的交流非常之多,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辨析了,梁惠王是一个非常有理想,并且愿意为复国而克己的君王,因为每一个君王都非常向往孟子治世之下的国泰民安。一次孟子对于梁惠王提出了七个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首先在农业上需要运用井田制;其次,在官场上能够让自己儿女继承官位;收税一定要少;可以开放农民在湖中捕鱼;而且在法律之上,如果一个人犯了罪,绝不牵连其家人;而且对于鳏寡独孤者最先去考虑他们的生存困难;第七个,如果君王能够“善养老者”那么就连那些隐居的伯夷还有太公都会回到国家之中。那么这就是一番治世的场景,也是盛世的前兆。
一个君王如果能够这样做,必然是从心而发的,而且人民也会因此相信君王:伯夷还有太公被称为天下之父,那么既然天下之父归来,就可以得民心,君王从内心发出向外推的政,就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人证。而这样也可以达到最终的效果——归顺民心。
这是其中的一点,就是需要关爱人民以及人民之中的老人。为何关爱老人就能够使这个国家繁荣昌盛呢?因为在很久以前,当一个人没有了生育能力,不能养儿育女之后就会被扔掉,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做出的这种行为都是依顺着自己的本能层的。在现在就算是一个要饿死的人,也不会将自己的母亲抛弃让她活活饿死吧。但是在当时事实就是这样,在古代更往前,人吃人都是很正常的事儿,所以如果能够不弃老去爱老,其实这就是仁政,就是人民文化的一个大跃进。
那么自然,如果要爱民,就要减轻刑法与赋税。从远到近的外推,先让人民活下来,从而富之,教之(家国天下)。孟子所讲的“王道”,其实就是能够在仁政成功之后不利用尖兵利甲,从而统一天下。在这里就不叫统一天下了,更好的就可以称为平天下,也就是天下归一。这其实就是孟子推行王道的最终理想。
但是同意还是一个问题,当我们将梁惠王的处境带入当时那个战国的时代之后,我们却发现梁惠王根本没有时间去推行王道。就算想要最快的运用孟子的政治理念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也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植物、粮食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然而在开始推行王道之后,也需要等待粮食丰收,人民才能见到效果,才能归顺民心。这是时效性的问题,最可怕的就是在这一年之中,魏国其实还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如果他突然遭到了其他国家的重兵袭击,就已经面临了两难的问题,为何会如此呢?假设孟子已经开始实行王道了,但是在王道的效果能够体现出来的时间之前,遭遇到了其他国家的袭击,那么如果在此时不从民间征兵的话,整个魏国要面临的就是灭亡;但是如果此时从民间征兵的话,战争能不能打赢还是另一回事,然而这个国家的整个基层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因为战争很多的家庭都会被拆开。 就算是不用征兵,但是也需要解决粮草的问题,那么要随之解决的就是税收问题,如果税收少,战争仍然要败,如果税收多,轻的话仁政的效果需要再推迟一年才能体现,重的话仍然是杜甫在唐末见到的尸死街头。
那么在这个乱世之中,在所有君王眼中都很难能用孟子的政治理念去应对极大几率出现的战争,这种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
会王根本不是不想采用孟子的观点,而是如果要用的话,就很难想出来一个应对战争的方法。孟子从来没说要用尖甲利兵去攻打尖甲利兵,但是到底该如何应对那些情况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在学习之中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