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
这是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新授课上老师讲一些知识,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掌握得很好,第二节课一提问,只有少数人还记得。昨天还回答得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为什么忘记得怎么快?于是重新让学生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第三节课上,仍然还是少数几个人掌握了。此时,老师一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开始讲解新教材,这样的情况可能又在周而复始。
究其原因: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学困生就是这样造成的。
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知识变得牢固,才能使儿童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
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揭示出一条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这样,抽象的真理才能被很好的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也就是说,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而是经历的相关事实的思考越多,那么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这样,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即使忘记了,回想意识里经过的事实,借助这些事实在记忆里留下的痕迹,就能回想出了规则本身。
你看,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创设情境,问题导向,让学生参与学习,让抽象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得到理解、掌握、巩固,最终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