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频繁往来于青淄之间,下午的火车回淄博,不经意间买了普通车,已经好多年没坐过快车了,似乎自从习惯了动车高铁的速度,都嫌弃普通车慢,其实青淄之间动车也要一个半钟头,我选的这个直达列车也才2个钟头,慢不了多少。
一路上高密和潍坊停车,上上下下的人不少,好多人都站着,至少有三年没见过如此熙攘的景象了。车到淄博,呼啦啦得大半个车厢的人都站了起来准备下车---两个大学生美女也要下车,其中一个姑娘跟同伴说昨晚来淄博的时候怎么的怎么的,把我惊讶的,难道这是天天坐绿皮车去淄博吃烧烤么哈哈!---不过话说回来,绿皮火车票价便宜,来回路费节省一半,吃饭也不贵,学生们也确实消费得起,她们呼朋换友的下车了。站台上更加壮观,因为今天是周日,来淄赶烤的人们都要返程了。真没想到五一假期过后居然还这么多人,而且这周才只休一天。回家的公交车正好经过中心路八大局西门,得堵了十几分钟车,自淄博商厦至人民路市政府一路,人群络绎不绝,而且商场附近摊贩明显多了起来,我好象是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淄博,跟那时的中心路繁荣景象颇为相似。
周日下午的淄博八大局读完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简书 - 写文章,接着去图书馆借到他的《巴西 未来之国》,想望城他的《三大师》,在图书馆网站上搜了搜没有找到,还有《邓小平时代》也是读了个开头微信读书后面要付费了。本来想着终于找到个方便的阅读电子书的地方了。想想以前买书时的豪阔,感觉五味杂陈。
茨威格对巴西,那是真爱。
巴西就像那些漂亮女人,让人不知为何便动了情,甚至是那些毫无关系的人。他们一无所求,连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不奢望。爱着她们,这就够了。歌德曾经用一句话概括:“我爱你,与你何干?”茨威格就是这样。
莫名的,我想到此处的巴西换成现在的淄博,可不就是如此么?或许是人们太久没被如此多的善意和温暖对待,一拨拨地来到鲁中这个寂寂无名的城市。我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到南京游玩,公交车上遇到几位年轻学生,说起家乡是山东淄博,对方那懵懂的表情。和现在的城市名扬天下、高光时刻相比,真是云泥之别啊。
茨威格对巴西也是爱的莫名,从个人极度偏爱的角度写成的文章,谥美之辞不必说,对他来说,巴西在他心目中那几乎是尽善尽美,完美的国家。从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几方面阐述了他的观感与认识,还以白描兼抒情的写法描绘了里约、圣保罗几个大城市。1934年他就以作家的锐利洞察眼光感觉到纳粹德国的来者不善,早早从维也纳就去了英国避乱,开始轰炸伦敦后他又流亡到美国和南美,1942年在巴西他这个最热爱的国度服毒自杀,仅仅差了三年,他就可以看到二战的胜利、纳粹的失败。
巴西是南美洲唯一说葡萄牙语的国家,其他南美国家大部分都讲西班牙语。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1500年葡萄牙耍了点小心机,将巴西据为己有,但此后三四百年间,巴西除了巴西木、黄金短暂兴起过50年左右、咖啡、橡胶等作物外,很少受到重视,葡萄牙对这块孤悬海外的巨大领地付出多、获得少,后来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巴西内陆的开发,葡萄牙皇室的入驻,以及一浪盖过一浪的经济作物换取的巨大的财富,才使葡萄牙逐渐重视巴西,慢慢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国家。
1.在那个暴力与征服的时代,能够默默无闻不受觊觎,便是莫大的优势。
2.国家外地体制的变化并不能决定人民的精神态度,只有民族内在的特点才能铭刻于历史之中。
3.若要评价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力,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究竟越过了多少障碍。
4.描写里约狂欢节:在这个充满悲伤的世界中,体现了独特的欢愉与旺盛的热情。终于到了狂欢的日子,商店全部停业三天,整个城市都像被蜘蛛螫到一般。
房屋显得如此疲惫,似乎只有相互依傍才不至于倒下。外墙的涂浆也十分陈旧,仿佛老人破损的脸庞。
5.黑金市:在浪漫悲伤的山丘上,教堂悬在空中,就像天使的翅膀。
尽管如此喜爱巴西,茨威格甚至都跑到里约的贫民窟去看,本打算出门散步15分钟,走着走着不觉就走了4个小时。生活应该是很惬意的,巴西的气息和茨威格是如此契合,自由、民主、温和、环境优美、感觉舒适,但是他的字里行间我却读出来许多悲凉,许多的无可奈何,可能是对欧洲的失望,也可能是新大陆的繁荣和与世无争,更凸显了千疮百孔的欧洲的不堪。
他的自传是《昨日的世界》,《巴西未来之国》有人说也可以译作《明日的世界》,这是茨威格心目中的理想国。《明日的世界》是他此生最后一部作品,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