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与社会今日头条创作周刊
撑过13秒,你就可能挽救58条人命!

撑过13秒,你就可能挽救58条人命!

作者: 进击的卤蛋1989 | 来源:发表于2019-04-26 17:01 被阅读1次

    【全文共2888个字,12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社会学家菲利普斯统计发现:每多一篇关于自杀的新闻被报道,都会杀死58个原本可能活下去的人!

    你还好吗?

    在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老师严厉批评

    回家后被爸妈指着鼻子怒骂“猪脑子”

    赌气跑出门却在街上被来来去去的车辆溅的一身泥水的你,

    还好吗?

    雨天溅起的水花

    01

    13秒,可以决定生死

    知道吗?有研究显示,冲动型自杀者的冲动持续时间是13秒,假如熬过了这13秒,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放弃自杀闪念。

    高架桥上轻生的那个孩子却没有撑过这13秒

    17日的新闻显示,一名17岁高职生因为被妈妈批评,当着她的面跳桥身亡

    17岁男孩跳桥自杀

    在他自杀前的13秒,也许他和妈妈在车中的争执到了尾声,亦或是最激烈的时候。

    也许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信不信我从这里跳下去”,也许是“那我去死!!!!”

    然后他真的打开车门,穿过车流,爬上高架,纵身一跳。动作一气呵成,在短短13秒内,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于是一场令人难过的心碎牵扯出了更多令人悲痛的心惊

    青年的压力来源

    在《中国教育发展教育报告》教育蓝皮书搜集出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孩子们决定自杀的理由五花八门:

    父母离异、被家长批评、被老师教育、被同学欺负、假期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成绩没有达到理想值、学习压力过大......

    在外人看来,无论哪个理由单拎出来,都不足以承重到让人放弃生命;无论哪一个问题,都有无数种方式可以解决

    然而这些孩子们,偏偏选择了最惨烈的一种方式,决绝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杀这一“仪式”向世界与亲人诀别。

    是他们太过脆弱,还是太冲动了?

    有的孩子选择“自杀”,是对整个世界失去希望的自我毁灭;有的孩子选择自杀,是带着狠狠恶念对于父母亲人的报复;还有的孩子,根本还没有“生与死”的概念,不懂得自杀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自杀这个词,背负了些什么?

    02

    他和她不懂死亡教育

    在大片病人得了绝症仍然不愿放弃生命的时候,一些身体健康、四肢健全,过着他人梦寐以求生活的孩子,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选择了将手中刀尖指向了自己的心脏。

    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来看,近三成的青少年有抑郁风险,超过一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过半数有焦虑问题

    与之相比更可怕的一组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至少有10万的青少年自杀。在15岁至19岁的年龄段中,孩子们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自杀

    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父母就是无法反抗的天地,被父母极端地训斥之后,就像是那个世界的天塌了下来。

    天塌了,跟死了也没多大区别。

    可父母却很少注意到这些,他们觉得孩子的痛苦只是无病呻吟。于是故意不按照孩子的意愿做事,责骂孩子,尽心尽力给孩子制造挫折……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为孩子好,是挫折教育。

    是的,挫折教育。他们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四个字本身,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面对挫折时,教导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而不是没事找事制造麻烦。

    以至于孩子在多重挫折之时,在动上自杀那把双刃的刀之前,他们以为死亡就是彻底的逃离和解脱。

    可人的一生之中不只有父母,也不只有学习。在24.39%的中小学生企图自杀的背后,是他们不懂得死亡真正的含义与后果——他们从未习得有关生死的教育!

    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在谈论死亡的时候就像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这话实在没错,由于我们“羞涩”的传统,90%的父母都没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不仅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家长们甚至连关于生死的话题也很少和孩子提及,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小。

    小,就不会接触到死亡了么?小,就真的无法理解死亡么?

    事实上,孩子小时候更应该得到死亡教育,就像冉克雷维说的——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也曾就孩子的“死亡教育”问题展开过研究。

    孩子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完全不一。

    从四岁左右开始,孩子对于死亡就有了模糊的概念。启蒙时期家长的教育很关键,让孩子减少对于死亡的恐惧,认识到生命的停止就像诞生一样,都是一个自然事件。

    从九岁开始,孩子们对于死亡认知渐渐进入成熟期,他们逐渐认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也无法逆转。这时候,“生命有限论”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限,所以热爱,所以珍惜。

    差异性地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谈论死亡,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死亡的后果,那么世界上轻易放弃生命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么多。

    03

    维特效应之下,每个人都有自杀的可能

    知乎上有人说,看着那个17岁的少年跳下大桥的前后几秒,身边依旧灯光闪亮,车辆川流不息。真希望这个场景是在拍电影。

    而事实上,那一幕与电影情节也十分相像。

    电影中自杀的片段

    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某配角人生无望,站在悬崖旁边一跃而下;某角色一时赌气,跳下高楼,还有各种各样诸如喝农药、吃安眠药、上吊的自杀方式

    而角色死时的画面,除了凄美的配乐,还有众亲朋好友的悼念与家人痛悔的眼泪

    这很难让人不进行联想:孩子们选择自杀,会不会就是学习了影视剧中的情节?孩子们选择自杀,会不会就是看了类似经历的选择以后,崩断了最后一根弦?

    维特效应小漫画

    有研究显示,自杀行为确实和影视剧、媒体脱不了干系!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他在的《影响力》一书中,提出“社会认同原理”,指的是人会在极不确定的前提下,出于某种目的模仿周围相似的人的行为。

    而对于这种关系的阐述,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斯的“维特效应”似乎更有说服力。

    在作家歌德以主人公自杀为结局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后,欧洲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了模仿主人公自杀的现象。

    这一现象组织成文字就是:在语言的传播作用下,人类中会产生模仿自我摧毁的行为。

    孩子处于模仿力最强阶段

    如今,源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及时便利,媒体翔实丰富的自杀报道成为了许多鲜活生命消逝的导火线。

    源源不断的“新闻”报道了各式各样的自杀原因与方式,被父母批评就跳桥、被老师教育就跳楼、成绩退步就喝农药、分了个手就上吊......

    他们简单报道了自杀的原因,却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详尽地报道自杀方法与过程,却很少提及自杀导致的身体危害以及家庭危害,而对于逃避型自杀的报道,让一些人误以为自杀能够带来好处。

    这些关于自杀的报道影响究竟有多大?

    媒体报道应该小心维特效应

    菲利普斯用数据表明:每多一篇关于自杀的新闻被报道,都会杀死58个原本可能活下去的人!

    也就是说,这58个身处困境的人,也许只是遭遇着人人都会遇到的挫折——生病、失恋、挨骂、失业,也许他们只是悲伤失意,也许看见一篇鼓舞人心的鸡汤,他们就能够咬一咬牙挺过去。不幸的是,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同样身处困境却选择放弃生命的人

    然后,他们也松下了紧紧咬住的牙关,同新闻中的那个人一样,“慷慨”赴死。

    而模仿能力处于一生巅峰、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承受能力还未在百味生活中锤炼的青少年,很容易成为这一理论下的悲剧演示品。

    也因此,媒介在报道自杀相关新闻前的斟酌,就显得尤为重要。

    04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自杀前持续冲动的那13秒,短到旁人来不及阻止,长到足以回顾一生。

    瞥见报道后那无望的58人,上演另一个相似的结局,如同闪亮的星光急速隐灭。

    他们的绝望由无数细碎的失望聚集而成,他们的坠落是从绝望到解脱的选择。

    家长从未教导的“死亡教育”错误的挫折教育各种媒介递出的刀刃社会上的思想风气,每一个都是将孩子送上自杀的推手

    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撑过13秒,你就可能挽救58条人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dq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