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零后,我们小时候买东西大人都会告诉我们一个购物习惯,要学会货比三家学会砍价。
十几岁后,我实现了所有消费品完全自己独立购买。那时候逛街是最流行的购物模式。买件衣服,买双鞋,买件文具……都会拉个好友一起到街上左看右看。看了几家,对比款式质量价格,最后选定一家砍价。
“老板,可以便宜点吗?”
“老板,这衣服15元能卖吗?”
“老板,再便宜点啊,以后我多来你家买啊!”
“老板,30元行不,行的话我就拿走了。”
“老板,真不行啊,那我走了。”
“老板,打八折可以吗?”
“老板,别人家卖才20,你家卖25,贵了啊。”
在与卖家的口舌心理拉锯战中学会了谈判,学会了较量,学会了话术,学会了选择。
多少次心里中意得不得了,表面上却云淡风轻,甚至挑三拣四假装嫌弃得不行。就在走出店门心里数到三个数卖家叫我回头的时候,心里一顿狂喜。
逛街的乐趣就在这些小小的成就中。能费口水省下的钱为啥不多费口舌呢?赚钱多难啊,上嘴唇多碰下下嘴唇就能省下几块大洋。
这样拿着战利品,碰到亲朋好友,会发现买同样的东西却花不一样的钱。买贵了会打听别人的低价,买得实惠会高兴一整天。这样我们无形中学会了衡量和判断。
到了现在零零后,网购已经改变了这种模式。买日常消费品已经不需要练就讨价还价的本事。说白了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如果实在无脑也无时间就看网红就看明星带货。无需衡量无需自己的判断。网购也不会给你砍价的机会,能费点心思找点优惠券就已经让你感觉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
带货网红为了一己私利拼命捞金,等到赚得盆钵满体的时候还能成为社会贡献楷模。各大自媒体把这份“励志”材料整理成“毒鸡汤”灌到你的朋友圈,灌到你的脑子里。有谁去注意过他们网络销售有没有偷税漏税,有没有给社会贡献力量。自己天天工作月月交税却去崇拜一个用尽手段避税的网红,甚至把他们捧上“为社会做贡献”的神坛。不得不说也许脑子里进水比脑子进毒鸡汤更好。
各种各样的购物节纷然而至,那些去国外见过世面的营销大咖把国外的那套购物节引进国内。购物节一个接一个,有没有想过节日打折价格其实就是正常销售价格,平时的消费价格已经高于正常价格了。双十一双十二后收到快递自以为捡了大便宜。
人家会说那以前购物就没坑吗?坑肯定是有的,但是你能有更多主动权去判断去选择,即使踩了也没有这一层又一层的挖坑者。现在商家,平台,网红,网贷……个个就等着这购物节吃饭。他们逐渐主导了你的思考你的判断,让你越来越不想用脑子思考,让你不停的让渡你的“议价”权。也许除了满足你的必需品需求,还满足了各种“不需求”的物品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