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北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者: 求研闵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20:24 被阅读70次

    北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应天书院千岁庆

                      (出版于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

    杭州历史学会《第三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论文汇编》)

    【内容提要】介绍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三大国子监之一的应天书院、范仲淹的师从、思想形成与书院关系;范仲淹和书院对北宋教育的影响。全文分为:

    一、七榜五十六、御赐院额“应天府书院”;  二、范仲淹的师从、思想形成;

    三、范仲淹主持书院-教育家的集中表现:;  四、范仲淹与中国科举制度的确立;

    【关键词】宋兴 天下州府有学始此 取士不论世家  天下同文 七榜五十六 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  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戚同文酷似一人  以天下为己任  九河我吞 百谷我尊  君以民为体  政治家代表作《上执政书》  南京府学为国子监 招收八品以上官员子孙和庶人俊秀  上承儒道墨法下启程朱理学  四大、六大、八大书院  天下第一人

                      一、七榜五十六、御赐院额“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俗称“应天书院”,因位于北宋陪都—应天府而得名。北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前商为商都,春秋为宋都,汉为梁都,唐称睢阳;是后周归德军的治所,“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名也”⑴。故北宋的“宋”,就源于这里。1006年改称应天府,1014年升为南京⑵,是北宋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它“南临汴水,西牵京师、禁喉关陕、东蔽江淮、舟车涌会”,是京城汴水入运河的必经之路,是南北商旅、东西驿道交汇之地,“实一方之都会”⑶,一直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的重地。她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先商文明的故地(先商都城南亳即此)、汉梁文化的中心(西汉梁国梁园三百里在此);直到春秋战国诸侯连年征战,华夏人民在血与火中抗争,中华沃土在战火中哭泣的时候,中国产生了文明世界的儒、道、墨、法四大学派。这里南北不到一百公里,道、墨、儒三家的故里均在此地(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距此60公里;庄子故里蒙墙寺,距此25公里;墨子,宋国人;孔子,祖居宋国;明家惠施宋国人)。郭沫若先生指出:“中国的思想史上,自从有了老子、孔子、墨子这三位大师出现以后,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演绎出了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展开了中国思想史上灿烂的篇章”⑷。所以,这里是中华哲学的故乡,是“中国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滥觞之所。应天书院在这里诞生,便是这“学术的黄金时代”后的又一处金矿,是“灿烂篇章”中的一篇名章。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⑸,而且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入国子监的一个,它与东京(汴京)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遥相辉映,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从民办到国子监的典范。她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在一千年来的中华教育史地位,没有能取而代之的。史载:“州郡置学始此”⑹“天下庠序,视此而兴”⑺“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⑻、“庆历三年十二月戌午,以南京府学为国子监⑼。”

    应天书院的前身即“睢阳学舍”。学舍之建,可追溯到唐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这里有壮烈的张巡、许远的睢阳保卫战,罗雀掘鼠、数万军民与城共存亡,保卫了江淮以南大半个江山。之后,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朝代频更,百姓渴望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和安定的环境,一些志士文人隐居山林或僻野,从事中华文化的传承。

    宋州虞城邑人杨悫(que’  893-960),约于930年就应时代之需,开始经营“睢阳学舍”,从事民间教育。他‘乐于教育,聚徒执教’,后得到赵直将军的支持。有宋州楚丘人戚同文(字文约,904-976年)从小双孤,被寄养在宋州祖母的娘家。当祖亲再故,他无依无靠。因他聪慧过人,日诵一卷,被杨悫收养并送读《礼记》。戚同文在杨悫的教导下,读书累年不解带,通古今经史。长大后,杨悫以妹相许。戚同文处五代丧乱,万民涂炭,杨悫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说:老师不仕,我也不仕。他决心以德行感化乡里,盼天下同文,故取名“同文”。戚同文继承了杨悫的教育事业。由于戚同文出身贫寒,学成不易,故极同情下层穷苦人,特别为实现贫苦子弟“天下同文”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传承中原历史文化中做出卓绝贡献,其后仍受赵直将军支持。

    赵宋王朝的建立,正好迎合了当时的形势发展和人民的希望。宋太祖时期(960-976年),一面忙于开疆扩土,用武力统一十国;一面每年一次地沿用前制进行科举考试。国家虽亦办有“国子监”,但由于深居都城,举士多以高层官宦子弟,国子监学生‘贪富丧志’。宋太祖看到此弊,特别关心有才华的‘寒门学子’,一再强调“贡举重任,当务选摧寒俊”、“取士不论家世”、“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覆试之。”(10)。这‘选催寒俊’、‘取士不论世家’和‘食禄之家…另复试之’,它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开始改变统治阶级的内部组成成分。中国以科举制度公开公平选用人才从此延续千年,大大推动了历史发展。至戚同文去世,在他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尤以北宋初年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

    《宋史.隐逸》和《商丘县志》均载:“戚同文,字同文,宋州楚丘人。幼孤,事祖母以孝闻。从杨悫受五经。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思见混一,遂以同文为名氏。悫病将死,以家事托同文,悫卒,为葬其三世数丧。将军赵直高其行,为筑室聚徒,人不远千里所至。其门人以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之徒皆践台阁。  同文纯质,尚信义,不积财,不营居室,曰:“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好为诗,杨徽之尝与酬唱…”(11)。

    《玉壶清话》也有:“戚同文,宋都之真儒也,虽古之纯德者,殆亦罕得。其徒不远千里而至,教诲无倦,登科者题名于舍,凡孙何而下,七榜五十六人。不善沽矫,乡里之饥寒及婚葬失其所者,皆力赈之。好为诗,有《孟诸集》。杨侍读徽之守南都,召至郡斋,礼遇益厚,唱和不绝。杨谓君曰:‘陶隐居昔号坚白先生,以足下纯白可侔,仆辄不揆。已表于朝,奏乞坚素之号,未知报否’,后果从请。及殁,旧学百余楹,过如庠序之盛。州郡惜其废,奏乞赐额为本府书院,命奉礼部戚舜宾主之,即纶子也”(12)。

    其中“徽之”(杨徽之)是北宋早年最著名的诗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曾奉召参与编辑《文苑英华》,担任真宗皇帝侍读,是真宗皇帝的老师,对真宗影响很大,深受真宗青睐和敬重。杨守应天府,对戚同文关爱有加,常召至郡斋,‘礼遇益厚,唱和不绝’,可见其关系和地位。作为一届儒生的戚同文,能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力行到“天下同文”,从事民族教育的大业是难能可贵的,因而被尊称为北宋初期著名教育家。

    以上多处谈及“七榜五十六(或五六十人)”美称,其背景,据《宋史》和《中国通史》(13)载:北宋太祖年(960-976年)科举考试每年一次,每次录进士十人左右,十六年共录九十六人。据不完全统计:961年状元张去华(睢县人)、 967年状元刘蒙叟(宋州宁陵人)、968年状元柴成务(宋州楚丘人)为太祖年书院状元。‘大中祥符二年诏书’中的许骧、宗度、郭成范、董循、陈象与、王励、滕涉等七人都该是戚同文的门人;范仲淹的岳伯李昌图(宋州楚丘人,国子监博士)、李昌龄(太宗宰相)、岳父李昌言(太子中舍)兄弟三人均为太平兴国三年同榜进士(14),又与戚同文老乡,都当是“七榜五十六”人员;太宗年枢密使楚昭辅、转运使李惟清、王怀隐、向敏中(均宋州人)及戚同文的儿子戚维、戚纶也是戚同文弟子;还有书院讲师韦不伐,是继承戚同文‘立志不仕’的弟子,在书院教学中被“常选学行可为人师者主领之。久处师席,晏(殊)元献公,宋(衍)宣献公、蔡(齐)文忠公相距居守,皆厚为之礼”(15)。至于其他,我们且无详细实据,不敢妄下结论。然而,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中,千年来才只有一位状元。应天书院造就如此众多的人才,在宋初书院中实为少见。她在宋太祖年间的“取士不论世家”的明智之举中,树立了榜样的作用。直到976年戚同文去世之后,书院虽一度中断。但其后“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16)

    戚同文死后三十余年,有“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辰,应天府民曹诚,以貲募工,就戚同文所居,造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上嘉之,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命奉礼部戚舜宾主之,仍令本府募职官提举,又署诚府助教“的历史记载。曹诚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持,并将学校“入官”(17)。于是,真宗皇帝表彰了曹诚的义举,下诏赐额“应天府书院”。

    《宋会要》里载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对应天府书院赐额的诏书:

    “应天府新建书院以府民曹诚为助教。国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余人。故工部侍郎许骧、侍御史宗度、仓部员外郎郭承范、董循、右谏议大夫陈象与、屯田郎中王励、太常博士滕涉皆其门人。同文卒后,无能继其业者。同文有二子:维,为职方员外郎,纶,为龙图阁待制。至是,诚出家财,即同文旧居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五百卷,愿以学舍入官。令同文孙奉礼部舜宾主之,召明经艺者讲习。本府以闻,故有是命,并赐院额,仍令本府职事官提举”(18) 。

    曹诚为助教;礼部侍郎戚舜斌为主持;“故太原奉常博士凟,时举贤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职方员外郎吉甫,时以管记”(19)。于是,第三年(1011年)学子张师德(睢县人)考上状元,四方学子复辏;此年,范仲淹亦来应天书院求学,书院又进入第二次辉煌。

    注释:⑴《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第一【宋纪一】 建隆元年正月,乙巳,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称帝。…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州名也。 ⑵ 《长编》八十二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丙辰,升应天府为南京,正殿牓以归德…。⑶《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一。⑷详见郭沫若著:《青铜器时代》一书。⑸北宋四大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县城南的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 河南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有说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北宋四大书院,亦称天下四大书院(北宋四大书院,或宋代四大书院)说: 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dx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