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秋到隋唐,纸的应用与门阀的陨落

春秋到隋唐,纸的应用与门阀的陨落

作者: 山家往事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21:59 被阅读0次

    纸的应用和门阀起伏,这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为何要捏合在一起呢?

    我们经常讲“书香门第”、乔木世家......这里的门第、世家,其实就是门阀的意思,出身高贵,世代为官。

    在君权时代,我们或许以为君王权利无限大,“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实际上,这条规则应用范围相当有限。因为,门阀作为一支力量,在隋唐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甚至成为王权的挑战者。它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

    一、尾大不掉

    例如,春秋时代,三家分晋,其实就是晋国的六大门阀激烈斗争的结果,范氏、中行氏最先出局,然后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合干掉实力最强劲的智氏,晋国最终分成韩、赵、魏三国。

    为了限制门阀势力发展,各代君王都进行了尝试,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有这么一条: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目的很简单,就是禁止父母兄弟同宅而居,那个时候,秦国私斗成风,有的时候甚至官府都没法管,这样极大了限制了政令畅通,也降低了中央在地方的威信。同族啸聚的力量非常惊人。

    我再举个例子,东晋衣冠南渡后,北方沦为胡人天下,一种说法是中原汉人被胡人屠杀殆尽,要不是冉闵一纸杀胡令,怕是早就没汉人了。

    其实这有些夸张了,北方被胡人占领不假,但也仅限于占领,对于同宗而居的汉人村落,胡人一点办法没有,大的族人,有的甚至上千,他们拥有自己私人武装,外加借助坞堡的隐蔽,胡人根本就攻不进去,甚至不敢进攻。

    二、人才阻碍

    不可否认,门阀在春秋至两汉时期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也限制了人才的使用。大名鼎鼎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当年去齐国求仕,结果工作没找到,自己反而沦为乞丐。

    两汉时期有点进步了,施行举孝廉,依然存在漏洞,有才如司马相如者,也得要花钱才能办事。魏晋南北朝更是直接,九品中正制,哪怕是个傻子,只要出身门阀,依然可能位列朝堂。好在这一切,被隋文帝改了!通过开科取士选拔人才。

    隋文帝设立科举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纸!

    纸,西汉初年就被发明了,但是作为书写材料还不过关,成本也高,蔡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纸作为一种文化用品,从官府开始下放民间,比如《三都赋》因为写的好,就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从此,纸成为文化的载体。如果说孔子的功劳是将书籍从王宫搬到民间,纸则是将竹简上的文字传播四方。

    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磨合,纸的应用面逐渐扩大,与之对应的,百姓的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甚至已经有了寒门子弟逆袭成功,比如匡衡,就是凿壁借光的那哥们,后来被封郎中。

    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隋唐之前的文学著作、典籍作者基本出自官宦之家,到了隋唐时期,好像全国人民都会吟诗作对了,国民文化水平怎么提高如此之快?

    其实这个突变,就是纸在其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从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为朝廷用人制度提供了新的选择。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门阀推举出来的傻子,君王肯定不愿意用这等人,毕竟,江山是自己的,哪有自己糊弄自己的道理。

    九品中正制在用人选拔上,甚至比两汉的“举孝廉”还要差劲,作为结束几百年混战的隋王朝,它肯定不会再沿用这个制度,因为,隋文帝已经意识到,门阀这几百年间给中原带来的灾难,并且,打破壁垒,促进阶层流动也是一种新的权利制衡术,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历史上看,隋唐之后,到宋代,门阀基本被消灭殆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到隋唐,纸的应用与门阀的陨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gk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