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春秋汉魏时期是香道文化的初步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是香道文化的成熟与完善阶段, 宋元明清是香道文化的繁盛与普及阶段,现当代时期的香道文化则进入了新阶段。
西周时期,朝廷就开始设有掌管熏香的官职,专门负责打理香草香木熏室,驱灭虫类,清新空气。宫廷用香主要用于祭祀,其活动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yīn,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或“禋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zhào yīn,指开始祭祀。)。”湮祀即点火升烟,以香气祭神。 此时的香料主要为芳香类植物性和牲畜类动物性香料。香品伊始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性香料。民间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比较丰富,不仅有焚烧艾蒿,佩戴兰花,还有煮兰,蕙汤,熬膏,并以郁金为香料入酒。可见用香在当时社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时尚的习俗。
祭祀 祭祀中国香道文化中除了祭祀用香,还有生活用香,包括有香身、辟秽、祛虫、医疗、居室薰香等多种用途。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随身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可谓是一时风起。香囊又称“容臭(xiù),佩帏、香包、香缨、香袋、荷包”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记载最早始于西周。《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guàn浇水洗手,泛指洗:盥洗。盥漱。)漱,拂髦(máo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总角,衿缨(jīn yīng,释义是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读书人。)皆佩容臭。”这里讲的就是古代少年在拜见长辈的情景,在雄鸡初鸣的清晨,梳好头发,佩戴好香囊, 以示尊重和礼貌。
香囊 香囊这一时期, 我国香道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香品原始,大多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
二是自然升火,很少用器具;
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多属于皇家贵族专有,而烧香还没有大规模生活化,民间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juān jié,释义:1、清洁2、明洁)。 三代湮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本文摘自 余悦主编的《图说香道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