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聊天截图称,有低年级学生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社团的QQ 群内,询问学长开会时间时,被两位高年级学生社团干部教育并辱骂,通过截图可以看到,该低年级学生询问“7号要开会吗?”并@了一名学长。随后,另两位高年级学生回应,“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见第二次”“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学校是象牙塔,是众多学子求学求知的地方,出现这种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在大多数人眼中学生和社会不接轨,自然也没有所谓的官僚主义,可是就是这样发生了,太不可思议。
我想用自己身边的故事比较有说服力。
一进大学,我就跟室友游走在各个社团和学生会之间,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学校要求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必须参加活动去获得,如果没有参加学生会和社团,获得学分的渠道也就大大减少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一很自由,如果不趁这个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太无聊了,也有虚度光阴的感觉。
于是,本着“不让大学时光虚度”的理念,室友们相继竞选上自律委的宿管部门和教管部门的,我则进入了大学生新闻中心当学生记者。
记得室友说自律委听起来就是好威风的那种,进去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听说学生会干部在学校都是很有地位的,我们这些刚进学校的新生,对大学社团不甚了解,觉得这些部门都是很有“前途”的,然后一股脑儿地扎进去,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个学期
室友在自律委当委员,我总会听到抱怨说“今晚要查房,这么晚还让不让人睡了啊”“要开全委会了,部长大人又要一大堆的训话了”这些话,当时我笑笑不以为然,我也经常要去开各种培训课,但是我学到了新闻技巧,因为记者团是一个大家庭,并没有太多的等级观念,学姐们都是很平和地跟我们交流,还会给我们改稿子,写的有语病的地方,不通顺的地方,都会一一指出,我深感经历过高考以后自己文学素养大不如从前,写个稿子语病一大堆。
相比之下,室友说她并没有学到多少,除了跟别人打交道,实际的技能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跟着大众去做一些集体活动,室友告诉我,她们自律委大二就要考虑留任的问题了,他们学姐学长说话都带着一股官腔儿,端着架子,开会以后室友都会向我吐槽她们每次开会都会训话好长时间,留任下来的自律委主席每届都是宿管部的部长,每次都叮嘱她们见到学长学姐时必须要叫学长学姐好!而且每次有部长过生日必须全体出去庆祝!不庆祝的也必须发红包表示祝贺!
我以前乍一听学生会主席这个词,感觉就有些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好像你比别人多些阅历,先进校园就高人一等的样子,都说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只要进了大学,多多少少能学到一点人情世故。
初中和高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中、高考备考上面,而大学则不同,大学更自由,我们的时间足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正所谓一群人干事更有动力,社团和学生组织也是这样才开始创办的,学校不会参与或者干涉学生的活动,学生更多是为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去参加各种活动,如果这样没有功利性的组织都变成了官僚气氛浓厚的小社会,那么学生该不该加入这些组织呢?
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学校组织官僚化,等级化。学长学姐怎么了,她们也是学生,跟我们一样,并不会高人一等,尊重他们很有必要,但是不能让尊重变了味儿,过了头,那就会助长这种氛围,的确,学姐学长们迎新的时候帮我们提行李,指引我们进宿舍,她们的确值得尊敬,她们已经在干部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多,有经验,但是人生而平等,如果连学校都变得不像学校,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找学习的净土?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并不是个例,他是一种现象的细微反映,如果没人上传截图,它是否会成为高校的趋势也并非你我所能预测,但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理应明辨是非,不应随波逐流,被动地接受这个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