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关于学生干部“官僚气”太重的新闻,屡上热搜,成为节假日独特的“美景”,引发热议。
10月2日,四川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布微博称:
他的好友是学校社联的成员,今年中秋节,社联组织部一位部长在群里@全体成员,让每个干事给部长、主席发祝福,并且注意不要把名字打错。
再其随后发布的截图里,居然真的有一张新干事发给某位“部长”或“主席”的截图。
该学生发送中秋祝福消息后,收到对方回复称:“把我的名字抄50遍,开大会检查。”
不禁感慨,部分学生组织的干部,“官威"好大。
真敢让自己享受“领导”的待遇,也真敢拿“惩罚”干事树立自己的威风。
这样的学生官,随着曝光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在大学,任何有点头衔的学长学姐,都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学生干部”的身份,作威作福。
“干事”、“部长”、“主席”本意是让学生组织规范化,纪律化,却逐渐社会化、油腻化,往另一个极端发展,必须遏制。
不少学长学姐,只因为比你高一级的阅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学生“干部”,要享受相应的领导待遇。
“学生干部”的称谓,是对那些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做出贡献学生的表扬,并非真的“干部领导”。
当我们舍本逐末,只看到学生干部的荣耀,却忘记了自己的“学生”身份,何尝不是一种“校园欺凌”!
02
主席是你们直接@的?
看到这句话时,还以为是哪个位高权重的领导在发话,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官威”。
真想却是,某高校学生干部对低年级干事用词不当的警告。
在大学,先是学生,是学长,最后才是“学生干部”。
这么简单的道理,不少学生干部一直都不明白,以为加身的“干部”身份就高人一等了。
诚然,不少学生干部比一般学生有责任感,也会拿“干部”榜样要求自己的言行,学习、品行不会特别差。
作为学生干部,要起正面的引导,先要有成绩,有对学生组织、集体的贡献,才会受人尊重。
一句“学长学姐”,本身已经包含了学弟学妹的敬仰与崇拜。再用所谓社会化的“主席”、“部长”来苛刻约束低年级小干事,真是讽刺。
这到底是校园的学生组织,还是社会化的组织呢?
社会化的官僚逐渐浸染纯洁的校园与学生,“官本位”的思想如果深植在每个学生心里,人人惶惶不可终日,谁又能服务好学校,服务好师生呢?
03
一个“学生干部”的名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能力、责任心的认可,更是评奖评优背后的加分神器。
当奖学金不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指标,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加分,只为在综合测评中,能赶超原本成绩优异的学霸,实现弯道“超越”。
于是,我们看到:班长、部长、主席,这些热衷于服务同学的学生,不再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是不断讨好恭维老师,想尽办法抬高自己的平时成绩。
各类的助学金、考评、奖学金以及各类荣誉,学生干部都有机会走绿色通道,挤走那些默默无闻的学霸、考霸。
不管,你进入学生组织的真实想法与目的,但是属于学生干部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摆在明面上的。
在利益的驱动下,“学生干部”的身份,似乎真的意味着高人一等的“优秀”。
往往有时候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
大学评奖学金时,总有一些黑马,因为各种的加分与推荐,在其他同学不占优明显势的情况下,拿到奖学金。
而且评助学金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些同学的条件,貌似真没有到那种需要用助学金来维持的地步,只是跟老师走得近,最后不仅都领到了助学金,领到的助学金还挺高。
在校园利益分配受到的优待,让学生干部越来越膨胀,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当学生干部沉迷于眼前的成绩沾沾自喜时,更多的普通学生默默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在维度。
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和考试,当一个人满足于眼前时,也就离淘汰不远了。
没有能力加身的人脉,就像抹布,用完就被丢掉了。
当你从学生组织退休时,没有人会再去尊重一个“草包”学长学姐,胸无点墨,只会“指点江山”。
想配得上别人的尊重,配得上那句学长学姐,就得拿出作为学长学姐的实力。
不然,你就是一个大几岁的学生,叫声学长,不对吗?
网友评论
所有学生会,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没有最好的组织,只有明白的人。走向社会,也是一样。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