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共同体
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1期“周最佳”:《夜》

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1期“周最佳”:《夜》

作者: 古亦新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12:25 被阅读0次


    作者:川殷


    夕阳隐去

    天色已如枯草般微薄

    暮色四合

    光芒如生锈的伞缓缓收拢

    站在陌生人梦的中间

    标出不可逾越的界点

    穿行于高楼大厦之间

    喧嚣与黑夜作别

    醇厚美酒在下水道流淌

    饥饿不忍驻足干枯的肠

    有人奋力看向以铁铸就的月亮

    有人不忍抛弃雪的碗里盛满的月光


    古新社评

    夜,是想象力的天堂,也是人的情感由丰富走向深刻的中转站。作者川殷以单字“夜”为题,不自觉地就为全诗的情感蒙上一层冷峻、深沉的基调,而且,当她的描写由夕阳、暮色转向高楼大厦、美酒与饥饿的时候,看似杂乱的场景已经暗含了中国传统诗人特有的思维路径:触景生情,再触景伤情。

    情与景有时候就像一体两面,或者更形象的说,人的情感就像丛林里那些会变色的动物一般,面对不同的景,生成不同的色。不过,在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往往是主动的,而景物,则属于会“变色”的、被动的那类。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看到“夕阳隐去”“暮色四合”这些原本可以柔和、温馨的景色时,用到了“枯草”“生锈”这些字眼。理学家陆九渊道“六经皆我注脚”,对于诗人而言,万物都可为心之注脚。所以,任何景物都有可能成为心的倒影。

    “站在陌生人梦的中间,不可逾越的界点”,这既是一种过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转折,转向作者内心深处促使她眼中的景色如其所呈现的那股力量。当然,这句话本身也比较隐晦,不过一个“不可逾越”大体上已经勾勒出作者的主旨。表面上看,人类是一个外在相似的整体,但是也会被诸多形形色色、若隐若现的东西分裂成不同的群体,比如好人与坏人,智者和愚者,科学家与农民等。这些虚虚实实、象征身份的名词当然并不绝对,但是其间的障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就像是不可逾越的。在这众多近似于二元的对立中,贫富最为直观,也最为敏感,也最大化的被人捕捉,因为它激起的是人类情感中最为普遍的同情心。

    作者说,她曾经看到过有女孩被饿死的新闻。就像杜甫看到“路有冻死骨”想到“朱门酒肉臭”一样,作者想到有人在倾倒茅台。尽管现代社会被饿死的事例终究属于少数,但由点及面引申出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比起杜甫的时代,想必也少不了魔幻。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曾说,人类历史充满了虚构,这其中不乏国家、民主、平等这样的大块头式的概念。不过,当这些意识嵌入到每一个人的神经之后,那些即便是虚构出来的东西也会有着清晰的轮廓。当然,强调虚构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也在告诫世人,我们赖以生存的很过架构依然不稳。作者川殷这篇《夜》的作品,从整体来看,“拐角”有些生硬,但是当作者的思绪回归到现代诗人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这个精神故乡之后,她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为我们社会这个整体的架构添砖加瓦,即便只是在意识层面。


    作者简介

    川殷

    川殷,取自真实姓名的谐音。远远不及“诗人”的水平,充其量是一个“记录者”,记录星辰日月,记录山川河流,记录颤栗的微光,记录我自己。

    一直觉得“万物有灵”,却达不到对众生悲悯。相信人类自由而平等,但时常也觉得自由与平等无法共存。我矛盾地活着,活在知行不合一的纠结里,活在匆匆的行人中,活在我的躯壳里。

    创作背景:

    它不是在一天中被“记录”的。下课后的每一个傍晚,站在寝室阳台满地月光之上,一个个字组成句子,闪进我的脑海。我抓住其中几句,将其凑成了一首“诗”。

    这里面有深秋枯黄的草与暗色的天,有渐渐隐去的阳光,有黑夜,却唯独没有公平。在今年一月份,有女孩被饿死,有人在倾倒茅台。有人被生活重压,有人沉浸在虚无的风花雪月。这就是我在许多夜晚,想说的事情。

    原文链接:

    【古新社】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1期“周最佳”:《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擂台赛2020年3月份第1期“周最佳”:《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lh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