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
正在开诊的时候突然有人破门而入,
“医生!!明明都很听你的话了,为什么我的高血压还是降不下来!!今天你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你就别指望开诊了……”
在伤医如此多的年头,我下意识往后躲了一下,“你先别激动,等我看完这个患者,慢慢跟你聊。”
“好!!给你三分钟,看你有什么解释。”
在行医生涯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高血压、高血糖的人群,明明很听医生话了,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据我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由于长期习惯肥美味重的食物,即便改变了荤素的搭配,口味依然没有改变。
也就是仍然保持高糖、高盐、高油的饮食。
糖的控制
2014年一篇研究发现,连续两个月或更长时间摄入高糖,可使收缩压升高7.6mmHg;舒张压升高6.1mmHg。所以建议每天的摄糖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日常并不喜欢吃零食,不可能会摄入过多的糖。
要知道,不只是零食里面含有高糖,生活中糖是无处不在的。别忘了,淀粉分解后就是糖类。
因此,饼干、面包、酸奶等看似含糖不高的食物,含糖量都可以很惊人。
酥性饼干:15.2g/100g
蛋卷:21.2g/100g
威化饼干:27.2g/100g
普通的切片面包:7.97g/100g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吃两片切片面包,再喝200毫升豆浆,就能超过了严格控糖的标准。
虽然处处是“高糖陷阱”,但只要注意一下2点,就能很巧妙的回避它:
1、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加工食品。言外之意,就是要我们学会前看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成分表(特别是碳水化合物一栏),需要对自己吃的糖的总量有大致上的了解。
2、做菜的时候,要少加糖,尽量使用食材本身的甜度进行烹饪。
油的控制
控油,也就是常说的“低脂”。
“低脂不就是不吃肥肉么?我反正不爱吃!”这是我最常听到患者讲的一句话。
其实,不吃肥肉并不代表低脂。
在日常的食物中,脂肪大约分有3类,分别存在于天然脂肪、烹调用油、加工食品中。
控油,这三种脂肪都得“低”。
天然脂肪
大体上分为饱和脂肪、胆固醇、不饱和脂肪等。
饱和脂肪是我们公认的“坏蛋”,肯定要少吃,比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等;
就连公认对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在脂肪肝患者口中,同样不能多吃。
理由很简单,中医角度认为,脂肪肝与肝胆湿热有关,肝胆湿热的人群并不宜吃肥美味重的食物,任何形式油、脂肪都属于肥美味重的食物。
烹调用油
建议每日用油量在25g以内(半两,相当于2.5汤匙),同时尽量选用橄榄油、茶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
另外还有注意烹调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植物油中的营养成分流失。
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对“三高”人群的危害不言而喻,不仅高油、高糖、高热量,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就更需要警惕,最近有研究证实反式脂肪酸会影响心血管健康,摄入越少越好。
我国要求所有加工食品都需要标明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在营养成分表中一目了然。
“三高”人群,遇到反式脂肪酸必须敬而远之。
盐的控制
有研究表明,高盐膳食是高血压的高危诱因之一。
高盐饮食通过改变渗透压增高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引起血压的升高。
日常所接触的食盐主要有两个来源:
1、烹调时加入的盐分,大约占总量的80%左右;
2、来自食物中本身含有的盐分,大约占20%。
所以,尽量少吃高盐食物和调味品,如酱油、榨菜、咸菜、黄酱、味精等。
花了我近20分钟向那位“粗暴”的患者科普完之后,他并没有说话,说了句“谢谢医生”就出去了。
我很幸运, 没有遇到那些砍医生、打医生的病患。
这个事情的发生,提醒我在下医嘱的时候,要用病人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提醒病人日常禁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