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1116期【教师随笔】

第1116期【教师随笔】

作者: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2-04-20 16:14 被阅读0次

        由杨绛《老王》说开去……

                                文/高平六中王晨阳

          本周和学生一起解读了老王 ,对于文章的各种解读很多,但我也有了一丝自己的思考。无疑整篇文章善意是一定的,但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对光芒的追逐。

        从整篇文来看,杨绛做了一个幸运的人且还有良知的人都会做的事——对陌生人表达、散发出善意。即使这善意的最初是基于礼貌,尤其是杨绛这样的知识分子,更是有着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礼。

          这礼使杨绛对待老王是“平等的”,“尊重的”。这里的平等和尊重得标上引号,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杨绛给予的平等和尊重骨子里还是带着深层的同情和怜悯,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同情。当然,杨绛最起码不像其他人那般恶意地揣测老王,笑话老王,也不会因老王异于常人的外表而就此疏远。反而,她和老王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份尊重,一份平等,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相处应有的平等和尊重。但我们前面也说了,这样的平等和尊重骨子里是带着深切同情的。

          一颗善良的心必将换来另一颗善良的心,杨绛也不另外。

            杨绛对老王难道不好吗?或者说,作为一个起初只是单纯交易关系的两人,一个蹬,一个坐。除此之外毫无关系的两人,如果不是杨绛最先发出善意,选择坐老王的车,可能两人也就不会有任何交集。恰恰是杨绛这点看似来源同情的善意才会引发出这之后的种种关系,才会通过闲谈越发了解老王,老王也才会毫不吝啬的给出自己所有的善意,甚至在文革时期依旧接触杨绛一家。他怕吗?他怕的。但这怕和来自杨绛一家的善意相比,显得是那般微不足道了。

          也正是这善意与善意的一次次碰撞,杨绛与老王才有了更深的交集,可也正因这更深的交集,杨绛才会有之后对老王的愧怍与不安。 愧怍自己对老王的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或者说带着善意的皮,内里却是同情和怜悯——将自己放在施舍者的层面,拒绝接受老王表露出来的一次次感谢。出于同情给他鱼肝油,出于对接受他的香油和鸡蛋而给予对等的钱……

          杨绛的善意至始至终都带着距离,就像倾斜的木板,同情的那面始终占了大半,就像现如今的慈善,有钱的捐钱,有物资的捐物资,总之是力所能及的做着善意的事,骨子里还是疏远至极,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施舍?

          当然,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她骨子里有着知识分子的涵养,也许换了另一个同老王有着同样背景的不幸的人,她也会表达出自己认为是对的善意,甚至做出基于涵养而表现出来的礼仪——平等、尊重。

        但,这种善意是老王想要的吗?

        那老王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他死后,杨绛才明白过来,自以为的善意远远不是老王那样全身心付出的善意所能比的,甚至自以为的平等和尊重其实仍带着来自幸运的人的施舍,认为老王的善意和感谢都是带着目的性,也因此老王临死前带来的香油和鸡蛋,杨绛的第一反应是拿钱给他,包括之前的送冰,杨绛也是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提醒着老王,杨绛做的事都带着对不幸人的同情。

          人死如灯灭,往事种种在人死后也都将烟消云散。但留下来的愧怍,留下来的记忆却如影随形,伴随终生。

        也许对于老王来说,杨绛的出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黑暗悲惨的生命,他太想抓住这束光了,可他却忘了,这光是黑夜里的萤火虫,忽明忽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116期【教师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mv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