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化探索 | 可逛的澳门街区

作者: 湾区艺术探索 | 来源:发表于2021-06-13 10:32 被阅读0次

品味过鸡尾酒般口味多元的澳门历史,领略了凝固时空、历史悠久的澳门建筑,这次让我们漫步澳门的街区。

可逛的街区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城市规划研究者珍.雅各谈到她心目中一个好城市的特质是用途混杂、街区小,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并存。这种城市布局与通常所说的大都会的架构是格格不入的。大陆40年高速城市化让城市像大饼一样越摊越大,也有了明显的功能分区,金融区、住宅区、文创区……所以内地人赴澳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城市空间小、建筑混杂,仿佛国际化城市就应该像香港的维港,摩天大楼鳞次栉比。

事实如何?先把目光转向最早建立现代都市的欧洲。在马车成为代步工具以前,大家外出靠徒步。因此,欧洲古城的街区之间可以步行达到,比如从竞技场到许愿池、从Soho区到大英博物馆。再来看看美国,它的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则城市格局割裂,功能区分开,金融区在下班后是看不到人的。这种不可逛的城市,不得不开车。

澳门保留着自16世纪开始欧洲古城的格局,其街区也是可逛的。从大三巴逛到议事厅前地,这一带的建筑用途混杂,既有教堂、炮台这样的世遗古迹区,也保留了部分住宅,游客漫步其中可以观察澳门人的日常生活,去街市看看当地卖的新鲜食材。类似的徒步路线还有从妈祖阁逛到风顺堂。可见,澳门符合珍.雅各所说的一个好城市的特质。

街区的文化肌理

欧洲人在中国留下了不少足迹,不止是澳门和香港,还有天津和上海等。因此,中国境内拥有东西融合式的建筑并不是澳门的专属,但只有澳门保存并延续了这种街区结构和文化肌理。

尽管湾区艺术探索暂时还未涉足香港,但并不妨碍我们对港澳两地进行比较式研究。尖沙咀是香港的商业中心,也是历史文化遗迹区。这座尖沙咀文化中心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九龙火车站,建于1915年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风格。后来火车站被拆,只留下这座钟楼。面对背后现代感十足的海港城购物中心,以及前方观光味十足的维多利亚港和新光大道,钟楼孤零零的坐落在没有历史感的现代闹市区,残缺的历史性建筑无法融入周边的街区环境中,沦为拍照打卡圣地。

古建筑遗产如何保存?澳门城市虽小,但在文化遗产保育这块,从来是主动参与者。不仅在葡澳殖民时代,而且在回归后也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终于澳门旧城区整个被纳入保护范围,其街区的文化肌理和结构得以保存和延续。

街区的路牌和名称 

徒步在澳门街区,除了欣赏建筑,在街头小店品尝特色美食。不要忘了路边这种充满精美细节的路牌。在澳门文化探索的首篇,我们曾介绍过这种名叫Azulejo的葡国瓷砖。白色瓷砖上用蓝色曲线做框,印上中葡对照的街名,颇有当代盛行的极简之美。这种简洁大方的瓷砖路牌在澳门随处可见,构成了澳门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路牌,澳门的街名也别具特色。亚美打利庇庐大马路?士多纽拜斯大马路?庇山耶街?这些街名第一反应是拗口,难记。这要上溯到葡澳时代,当时的翻译只管音译,完全不管中文的使用习惯,才会出现大量这样的街名。如今这些地名有了简称,比如亚美打利庇庐大马路简称新马路,但是当地路牌还保留以前的叫法,以至于笔者第一次去新马路时看路牌还以为找错了地方。

这些看似绕口的澳门街名背后其实大有来头,很多取自葡国历史人物的名字,比如华士古达伽马花园,这里是为了纪念著名的航海家,绕过好望角的华士古达伽马。千年利街取名自英国艺术家钱纳利,他定居澳门后留下了不少画作。用艺术家的名字命名街道,也符合欧洲注重艺术的传统。

一块块葡国路牌,一个个中葡对照的街名,既是历史的结晶,也是澳门的城市标识。不同城市旅游的区别大到风俗、语言和建筑,小到路牌和街名。

澳门虽然没有现代大都会的繁华,但它保留了几百年西式古城的建筑、街区结构和文化肌理。这座可逛的城市,值得大家抽出时间驻足漫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澳门文化探索 | 可逛的澳门街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mw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