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难重重”,《少有人走的路》开篇这样说。作者接下来写到“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话题不免严肃,来个柿子喜庆喜庆!!老师今昨两天微文主题的“改变的悖论”这样总结:“当不想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当不再挣扎的时候,就开始改变了;当不再与症状搏斗的时候,症状就消失了”。
二者异曲同工。
人生陷入困境时,这是‘’知道”的第一步,意味着接纳。
然后呢?答案在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序言那里:“一些不可控的力量会拿走你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这段话乍看很励志,仔细分析也不过是些“大道理”鸡汤。它对于丧失斗志的人显得苍白无力,比如那些心理障碍患者。
显然,这二本书都来源于宗教背景,大前提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获得上帝的“救赎”。
最能够体现宗教意味的是弗兰克尔让美国移民签证过期,选择下来陪伴父母的行为,归因于上帝的喻示。在我看来,这是“归因”机制使然,我也可以将之看做是“巧合”。这种归因可以是“外归因”,遵遂上帝旨意,可以‘’内归因”,尽孝道。这是文化的不同。抉择时刻,要么离开,要么留下,无论如何选择总会有自己的理由——赋予意义。
话题太冷,有没有被小猫咪暖化?从这个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活着,其意义是人为赋予的。而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又是个很绕很烧脑的问题,举个例子体会一下:
是亚瑟.米勒的剧本——《维希事件》中的一幕,讲的是某位中产阶级上层的绅士向占领他所在城市的纳粹军官出示的各种荣誉证书,包括大学毕业证.杰出市民推荐信等等。纳粹军官问道:“这是你所有的东西吗?”绅士点点头。纳粹军官立即将这些东西揉做一团,扔进了废纸楼,告诉他:“很好,现在你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绅士崩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