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前后相传17代31任王,历经五百多年,在这31任君王中出现了几位对商朝发展做出不菲贡献的贤明君主。他们继承了商朝先辈的使命和发展壮大商朝的事业,使得商朝延续了五百余年,被周朝称作“大邑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也记载:"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其中孟子所说的贤君包括商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和武丁。
商的始祖契因和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其后进过十四代成汤崛起,推翻夏朝的暴政,才建立起商朝政权。《国语》记载,“玄王勤商,十四代兴”。玄王就是契。从契至汤一共十四代。
成汤德才兼备,有勇有谋,个人魅力十足,身边聚集贤德才智不凡的俊杰,彼此合作无间,成就一番伟业。在协助推翻夏朝统治,开创商朝新纪元的贤才中他的左相伊尹和右相仲虺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两人打天下时帮助出谋划策,取得天下后帮助成汤处理善后事宜。
太甲作为商朝第四任君主,其实距离成汤建立商朝时间并不是很长,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成汤的两个儿子,即太甲的叔叔,外丙和中壬分别登位做了三年和四年的君主。
史书上没有记载太甲如何治理国家,但是记载了太甲一开始是暴虐,“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放逐的结果就是,“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称太宗。”由此可知,太甲经过伊尹的教育,洗心革面,被尊为太宗。
太戊是商朝第九任君主,这时候商朝已经“殷道衰,诸侯或不至。”他任用伊尹的儿子伊陟和巫咸为辅臣,使得商朝的衰势得到控制,并且出现了复兴趋势,“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周书·无逸》记载,“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周公说:“啊!我听说:过去殷王中宗,庆正敬畏,以天命作为自己的准则,治理百姓,敬慎恐惧,不敢荒废、安逸。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祖乙是商朝第十三任君主。他在位时期,正处于九世之乱关头,为了摆脱这个危机,任用巫贤辅政,据说巫贤是巫咸的儿子,巫咸就是商帝太戊的宰相,同时迁都。在之后曾数次出兵平服鬼方、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而《竹书本纪》亦称他为中宗。
盘庚是商朝第十九任君主。他为了改变九世之乱遗留下来的不利局面,决定迁都回到殷地,既是摆脱水患的威胁也是重新整治贵族势力格局。史书中没有记载他有得力的辅臣,他有杰出的口才和出色的政治手腕,说服人们迁都,并使商朝再度兴盛。被称为世祖。《史记.殷本纪》记载,“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意思是:推行汤的政令后,从此,百姓安宁,殷朝国势又振兴了。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他的文治武功皆有成就,复兴商朝,开创了武丁盛世。他任用傅说和甘盘为相,而且还有武丁十臣辅佐,佐臣阵容非常强大。在这样情况下,武丁采取战争来复兴商的威名,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尤其是对土方,鬼方和羌方战争,奠定了武丁的威名,拓展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他的卓越功绩,被称为高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