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到底是什么?人如何拥有幸福?这大概是我有了孩子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了,因为我希望我养出的孩子不仅仅是成功的,更要是幸福的。
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吧?可惜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有了成功就自动拥有了幸福,结果反而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遗失了幸福。
我上篇文章就有个读者留言现身说法:“拼了命做个不快乐的第一名,值吗?”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德国脑科学家 Gerald Hüther 近期发布了他的研究成果:想要幸福,孩子必须感觉到TA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如果不是这样,那TA整个人都会改变,变得爱讨好人,之后的人生都将在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度过。
毋庸置疑,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幸福呢?父母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
然而,问题在于,所有这些良好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是基于父母自己的想象:我们的幸福观念、成功观念。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好,受欢迎,十八般才艺傍身。我们尽其所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忍不住介入孩子的生活,而且真心觉得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所有这些都是出于爱,当然还出于恐惧。害怕孩子掉队,害怕被竞争淘汰。这一届父母所承受的压力空前的大。
可是,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保持清醒,有意识地多问问自己:“一个幸福的孩子和幸福的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Hüther指出:“孩子必须感受到TA可以做TA自己,即使不如别人家孩子厉害,没有得第一,也是OK的。我就是我,爸爸妈妈的爱不会因此减少。
对一个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接纳对于早期形成的自我认知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类孩子的特点是,不必努力刷存在感、时刻求大人关注。当孩子不觉得自己需要努力去被父母爱着时,他们才是最快乐的。”
然而,很可惜,Hüther指出世界上很少有孩子能有幸这样被爱着。
虽然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谁都会坚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
可事实是孩子们感受到的是:
如果我的考试成绩更好,我拿了第一,父母会更爱我;
如果我不乱发脾气,总是有说有笑大方得体,父母会更爱我;
如果我不坚持己见,而是听父母的话,他们会更爱我…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若因为发脾气而被父母惩罚或者批评,TA就会感到:我的情绪和感受是不对的,我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会重新爱我——
要知道,孩子会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与关注而做任何事。
为什么孩子会讨好父母?
孩子带着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爱父母,也愿意尽一切可能被爱,这是人类的求生本能:没有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孩子就无法正常长大。没有哪个未成年的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不想让父母开心。
可是身为父母,如果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个弱点去有意无意地操控TA,那就是在把孩子推向讨好型人格的深渊。
你是否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不把饭吃完/写完作业/配合我,我就不喜欢你了/不爱你了。”
“你今天表现不好,我不想抱你。”
“如果再不听话,以后就不给你买玩具了。” (“如果......就......”句式)
面对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的孩子,你是否变得冷酷失望大发脾气?而在孩子考试考得好时笑脸相迎?
以上行为俗称“爱的收回”。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啊:难道只有乖乖听话的孩子,才值得被爱吗?
当孩子变成我们实现人生愿望、目标或野心的对象,那么孩子原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出现断层。
孩子意识到父母爱的可能不是TA这个人本身,而是理想中的TA,因为TA本身还不够好,所以不足以得到父母全部的爱——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
脑科学家Hüther通过计算机对大脑的断层扫描发现,当孩子感觉到父母收回爱时,大脑中的特定区域被激活;而当人对他们施加身体疼痛时,也会激活该区域。
也就是说,当父母对孩子收回爱时,孩子感受到的痛苦无异于被打!
没有被无条件爱的孩子会怎样?
为了摆脱这份痛苦,大部分孩子会努力去做父母要求的事,去满足父母的期待,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总而言之:讨父母开心,以换来那份求之不得的无条件的爱。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支持越有条件,自我价值感就会越低。得到爱是有条件的,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
这样的孩子内心永远有一个洞,始终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我只有做到了XXX,我才配得上XXX。
即便长大了,这种讨好心态在以后的学校、大学和漫长人生中也并不会就此停止,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会一直依赖外界的评估,十分在乎别人的评价。
心理学家说,讨好者通常表现出以下4个特点:
1. 没有健康的个人边界
拥有清晰个人边界的一个标志是足够坚定。知道自己有权利拒绝,清楚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相反的,缺乏健康边界的讨好者们则不会说“不”。比如,因为“怕父母不开心”而难以拒绝父母对自己生活过多的干预和介入。
2. 极不擅长做决定
讨好者做决定前总在揣测的是“对方想要听什么”,因此他们对独立做选择感到极其困难。
毕竟,他们无法永远猜对合对方心意的选择,也害怕自己选择了对方不满意的。“没关系,我都可以”、“挑你喜欢的就好”这样的话是讨好者们常挂在嘴边的。
3. 不会求助
讨好者们总是生怕自己“麻烦”别人,而自己成天都在被别人“麻烦”。当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帮助时,他们还会有内疚和负罪感。
4. 活成了别人,丢失了自我
讨好者耗费大量时间关注着别人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却往往难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他们总会挣扎于自己想做的事和他人想让他们做的事之间。讨好者有限的时间被取悦他人这件事占据了太多,也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对他们真正有意义的人和事了。
哪怕是获得成功的人也不会幸免。
德国脑科学家Hüther说:“当人们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时,也许表面上他们获得了成功,但他们从来没有过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永远无法放手,无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总是感到紧张,他们必须一直不停地努力,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竭尽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补内心的缺爱和安全感缺失。”
一个从小没有被真正看见的孩子,必须时时刻刻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求关注、求表扬。
有些人必须通过赚很多钱并担任高级职位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些职位上,他们可以对他人行使权力和影响力,这让他们终于找到了在父母那里未曾得到的认可和存在感。
是的,缺爱的原生家庭并不一定会养出loser,他们中也不乏成功者,用世俗的定义去看的话。
他们受到恐惧的驱动,恐惧如果做得不让别人(父母)满意,就得不到别人(父母)足够的爱与重视,这促使他们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去不断地向他人向父母证明自己。
没错!不被爱也可能成为人追求成功的强大动力!
不过,与其说他们追求的是成功,不如说他们在追求爱!名气、地位、财富都是为了获得更多世人的爱与接纳!
我们也许应该问问自己:成功与幸福,想要的究竟是哪个?我不是说这两者是对立的,但成功并不能保证一定幸福。
有爱才有幸福,那样的成功又有意义。
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不是为TA安排好我们眼中的完美人生,而是接纳TA,看见TA,无条件地爱TA,不要拿TA与别人做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