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万物皆有禅,禅是什么,那些宗教长者,哲学家,文学家究竟在思考些什么?过去我们在文字里面找禅,这次跟随作者第一视角从一次摩托车之旅中参禅,在禅中丧失自己,又在禅中找寻自己。
美 罗伯特·M·波西格禅这个字太熟悉了,一听到它我首先想到的是佛家,是和尚,是寺院里传出来的经文。而参禅更像是高僧在隐居之地终日坐地静思,看树不是树,看花不是花。中方讲禅,西方讲哲学,还有众多宣称得天意的宗教,看上去神秘又遥远,即便对其一无所知似乎也并不影响我的生活,只不过对那个人类终极问题“我为什么而活”,或许总还有那么一点好奇心?
从书的一开篇作者带着儿子和一对夫妻开启了一次摩托车之旅,他说“那些乡间小路和一般干道迥然不同,就连沿线居民的生活步调和个性也不一样。他们哪儿也不打算去,所以可以悠闲地和你寒暄。他们了解的一切就是此时与此地。”这是在城市中迷茫的一代正渴求的事情,为何“丧”文化越来越盛行,恐怕很多人早已丢失了此时此刻的自己。于是作者开始在旅程中进行他的“Chautauqua”——一种寓教于乐的思考方式,在漫漫长路上开始了他的思考,更具体说是价值追寻。
刚开始作者发现他与朋友约翰时常有言语冲突,约翰讨厌电子产品,他只想用钱解决问题,而作者则痴迷于钻研其中原理,但或许横亘在其间的不是那些浮于表象的话题,“真正起冲突的是信念”。对于有车的人来说,说‘这台车’和‘我这台车’大有不同,属于我的摩托车是“我对这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或者说即便更换了所有零件,它依旧是我的摩托车,不是物件而是个性。“如果彼此相处太久,个性上的不同是注定要显露出来的”。关于摩托车,作者和约翰看到了现实认定上的冲突,或者说他们看到的是两种现实,“一种是当即感受到的艺术表象,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由此有了理性和浪漫的分家,但理性和浪漫能否合而为一?
作者试图探究摩托车的机理,将其视为艺术般乐于其中,而真正从事摩托车修理的人却常失去了这种精神,“人们要么认为关心自己所作的事一点都不重要,要么就视之为理所当然,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当你做某事的时候,一旦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情”,“在一个世纪以前人们的阅读方式是整晚都在讨论,而往往只读了两三页”。当今我们似乎与客体的关系越来越远,关心的本质是什么?
有一天儿子问:“你相信鬼魂吗?”。答:“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呵,科学也是一种鬼魂。此时,斐德洛来了,他是前世的我。斐德罗曾经探究的是基本世界的基本形式。譬如,科学背后的理性本身,但他发现理性似乎并不能支配这个世界。使用二分法划分世界,人类的知识分成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对应着理性、法则vs感性、直觉。我们从无穷景致中挑选一部分沙子构成个人的认知世界,古典认知法针对于沙子的分类以及彼此关系,而浪漫认知法则是针对分类前的沙子,斐德洛想将两者融合为一,把重点放在沙子的来源,无穷的景致之中。这场Chautauqua从古典出发,斐德洛认为古典美就是事物能够控制其基本形式的能力,世间没有完美,却有一种接近完美的理念和设计。思想的层次结构是系统,在层次结构中找到自己的路就是逻辑,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交织使用就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你准确的知道事情的真相,在与科学或机器打交道的时候,一个人必须非常谨慎,而且严守逻辑的法则。斐德洛渐渐发现传统的科学观存在很大问题。首先,科学研究过程(或者说实验)中其中最神秘的就是假设的形成,好似灵光乍现,可是这些假设真正的源头是什么?其次,科学本该从若干假设中找出唯一正确的一个,但是随着资料、理论和假设的不断增加,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而相对的世界,所以心存浪漫的人认为科学使人的心灵更加混乱。斐德洛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科学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和人的心灵连在一起,它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在灵性上更是一片空白,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人们活得盲目而疏离。当科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斐德洛走向了哲学的道路,哲学比科学更宽广,或者更根本,或许所有哲学家觉得哲学思想才是知识里面最高级的。那么哲学到底在研究些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说哲学,脑部另一个版本的吕秀才:“真理究竟是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拥有它?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认知?是由一个我或者是灵魂去认知的吗?或者这个灵魂仅仅等于另外一种感官?现实是在不断地改变吗?或者是永远不变的?当你说某个东西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一个凡人整日想着这些,是不是得疯!所以不出意外斐德洛疯了,不过这是后话。斐德洛不满意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于是开始探索东方宗教。梵文教义“彼即汝”,“你认为你所是的与你认为你所感的是不可分割的。完全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就是开悟。”斐德洛认为逻辑是把主客观分开并不是最高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活动,也就是“禅”。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愿意捐钱而不愿意修禅,这还不是身体精神上痛苦,而是你这翻译成大白话组合在一起我也还是不懂呐TT。还好还好,小斐大概也觉得这种方法又累又搞笑,所以没有真去打坐。于是他回到了西方想开始他对于心灵这座高山的研究,但是学校让他失望了,他认为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自身,理性教堂追求的最主要目标是真理,而实体大学只是提供各种有利于理性生存的条件。
在教授修辞学的过程中,斐德洛发现学生想模仿的作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原则,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认为对的东西写出来。这么看在初高中的教育中,阅读理解变成了修辞理解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而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得!高考写作也被钉到耻辱柱上了。这时“Quality”这个词出现了,我想译者翻译这个词真是不容易,因为斐德洛觉得良质是不能被定义的,好吧,那么译者还能说什么呢?!经过一百多页跨度数年的追寻,哲学推导忽略不计(太难了!),总之斐德洛某天突然被点亮了:“良质像一个太阳,它不是围绕着主客体运转,不是被动的照亮它们,也不隶属它们,事实上它创造了它们,它们才是隶属它的。”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哦!是的!),现实总是存在于你看到的一刹那,在你形成它的知识之前,这种先于知识的现实就是良质。“良质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浪漫的良质总是与瞬时的印象相结合,而古典的良质必须考虑过去和未来的关系。对于个人所看到的良质不同,是因为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得出的先验印象。如此定义的良质为人类现在分裂的三种经验找到了融合的理性基础,即宗教、艺术和科学。
斐德洛在追求良质更深本质的路上疯了,所以有了我,他决定放弃定义而探索其应用。作者仔细描述了良质与科学的关系,比如数学,发明者不只是根据某些固定的法则去做更多可能的组合,而是仔细选择法则、选择组合以便减少无用者,这也是“数学之美”。把这种追求和谐的科学观联系到良质,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良质的另一面就是关心。一个人在工作的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而一个人关心自己所有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一定有某些良质特性。传统科学不曾教导该往何处去,除非方向只是过去的延续,创意、发明、直觉、想象都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技术人员的好坏或者科学家的好坏,取决于他在良质的基础上选择好坏的能力。他必须懂得关心。你必须对工作的品质有某种感受,必须能判断什么才是好的,这样才能带你前进。科技并不丑陋,错误的在于发明科技的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高品质在于同时具有对良质的古典和浪漫的认知,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好,并由能力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
对于社会来讲,政治活动不过是良质的产物,最重要的是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首先个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至于如何得到良质,作者认为只有内心的平静才能感受到良质,将古典与浪漫合二为一。内心的平静分为三个等级:1、生理的平静;2、精神的平静,消除杂念;3、价值的平静,没有欲望,单纯过自己的日子。一个人能够保持长久的安静,感受真正的宇宙,必然会充满进取心,进取心是精神的补给品,推动事情的进行,有一些进取心陷阱,比如挫折和忧虑。对于挫折,第一种技巧是记录,特别关注细节,积累经验;第二种是整理,让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于忧虑分为价值陷阱、真理陷阱和肌肉陷阱。价值陷阱在于固守以前的价值观,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你要做的是刻意放慢脚步,然后重新审视过去你认为重要的东西是否依然重要,同时发现新的事实。如果你自视甚高,那么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如果一时无法谦虚下来,也要装出这种态度。真理陷阱表现在急于求成往往造成各种错误,应该把各种焦虑写下来,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而不只是眼前的一步工作。另外,科学探究中有一种答案超越了“是与否”的范畴——“无”,无≠零,它是告诉你答案超越了你的假设,要么是实验过程有问题,要么是你对问题的理解需要扩展到更大的层面。肌肉陷阱在于枯燥厌倦,应立刻停手休息,或者把那些枯燥的步骤变成一种仪式。烦躁和枯燥通常的原因是低估了工作所需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设工作时间,尤其是新的工作,如果是赶时间最好是降低过高的期望。“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关心工作、生活是让自己接近良质,从客观到主观。
最后一部分是斐德洛晚期为良质证明之路,他研究了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哲学理论,有的提取精华与自身理论结合加以结合,有的嗤之以鼻,毫不留情的嘲笑。他认为自己与古希腊的观点更为相似,总结为“创造世界的良质呈现为人与自身经验之间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所教导的卓越。至于为什么会给前面的自己起名叫斐德洛,取自柏拉图《对话集》中一位年轻的演说家,在希腊语中译为“狼”,而作者就是哲学世界中的一匹狼,独自战斗无所畏惧。作者终究无法定义良质,它是世界上一切好的品质,是老子所说的“道”,但世上得道之人寥寥。唯有听之简单行之不易的方法——内心平静地去参悟,主客相依。人生的价值大概也就是感知良质,修身修心。
最后的最后,作者从混乱中找回了自己,虽然结尾有些仓促,但好像也不大重要。整部书由前段作者与约翰夫妇的摩托之旅,后段作者与儿子爬山之行组成。在路上还产生了很多小见解,补充如下:1、任何追求个人荣誉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一方面过程的价值弱化了登顶变得更难,另一方面如果成功能证明你有多么伟大,那么为了维持这种形象,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一再证明自己,处于虚荣心的驱使下,内心常常恐惧别人发现这是虚幻的。2、友好和友好的人在现代似乎变成了两件事,有好多人似乎天生如此,会情不自禁的表现出来,而现在大部分时候,友好只是一种虚伪的态度。3、写作里会有“卡住”,生活、工作如是。如果一下子想说的东西太多往往会这样,你要做的是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每次只写一样,列出想说的事,然后派出先后顺序(很像作文提纲不^-^)。
总结一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讲述哲学,它不只是列出哲学里那些看得懂却听不懂的概念,而是从一个哲学思考的过程来解剖哲学,原来哲学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哲学的研究也不是那么玄幻。我想如果在初高中的时候能有这样一本哲学启蒙,会比政治书里只见其木不见森林的陈列要好上太多。而且书中大量的摩托车描写十分精彩,丝毫不让人觉得枯燥,反而让理工生倍感亲切,佛家无物而参禅,作者从摩托车里思考反而更接地气一些。那些悬在云端的领域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迎合大众的认知,而不是继续装高冷裹足不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