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见天地,见众生,而后见自己
现在无用社交论甚嚣尘上,我赞同其加强自身建设的说法,在慎独中不断提升自己。根据亲身的经历,也深刻体会社会中的鄙视链的存在。的确,你自身的高度,决定了谁会认识你、记住你。但我不敢苟同其超过五人都是无用社交的说法,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接触不一样的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小圈子毕竟都是彼此相熟或类似的人,而生命的缤纷在于其多样性。有时囿于外界的压力,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拴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份工作,同一个交际圈,无法享受到多元化的一生。
就像电影《触不可及》说的那样“有时你必须去进入别人的世界,才能发现自己缺少什么,才能知道社会新鲜如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真正有思想的人,必须要有经历。无论是商政精英,亦或是田园老农,与他们的交流都会让你的视野更开阔,信息渠道更丰富。人是社会群体性生物,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超过六个人,你先要进入大圈子,然后才有可能在其中找到志同道合者携手并肩。人脉总是越分享越广的,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将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正是这种未知性造就了生命的无穷乐趣。关于社交,我们亦无需抱着太功利的心态,走出去也可以只是为了获得一份在人群中的感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仙人指路。也许遇见仙人的概率渺茫,但从别人的眼中发现真实的自己却更加容易。在时间至上,效率为王的年代,我们很少有机会从多角度看待世界,但与别人的接触中,亦会增加生活的高度深度纵横度。
无论是校友活动,培训课堂,公益组织,亦或是知己的好友,旅途的列车,出差的城市,认识了很多身份不一,拥有积极品质的人,他们的出现丰富了我的人生。我喜欢和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坐在一起,相异思想的碰撞更能激发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哲学信仰的探寻。向往苏东坡那种“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待田院乞儿”的豁达,可是繁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真正了解一个人,由于自身的惰性和时间的稀缺,大部分的情况也许只留下了联系方式就再无接触。
随着年纪的增加,我们逐渐缺乏对生活的主动性,很多时候无法好好的开始,也无法好好的告别。聚则兴尽而归,散则相忘江湖。有些人也许此生无法再见,然惊鸿一瞥,铭记一生。 任凭岁月变迁,往事如烟,你来或不来,我一如往昔在这里等你。
2 对美好的追求,对残缺的接纳
2.1 阶层固化
前几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反驳阶层固化的文章,不知从何时起,阶层固化一词逐渐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未富先老”,以及“两头大中间小”同时加剧了社会的病态。常听人开玩笑的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消灭一批穷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然而阶层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历来王朝的建立无非都是扶植一批新的权贵。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成为可能,可当社会一旦进入到发展稳定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并造成阶层世袭。统治和被统治阶级永远是对立的,而且人们天生就具有反抗、革命精神,当一套一线城市的房产已然成为阶层划分的标准时,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作祟下,容易引发社会动荡,造成社会的变革。《共产党宣言》说过“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激发社会的活力,改革之趋势在所难免。中庸之道在于不偏不倚,古往今来,有多少朝代和人物因为没有掌握好度,而身陷囹圄、山河破亡。既得利益团体,稍加改动打破的平衡,改革注定无法一蹴而就。
我们可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政治,尽量减少批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目前有些事实非吾力所能改变,可以选择相信国家,毕竟毁灭只需一瞬间,重生却需要好久。
2.2 鄙视之风
抛开阶级固化论,社会上依旧存在着各种不公,天不生人上人,亦不生人下人,然而鄙视链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他不是统治者的游戏,而是路人的“泄欲”。 “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也不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只存在鸡汤里。无论体制内与体制外,原住民与外来民,只要身处社会,我们就处在鄙视链的一端,即便自己浑然不知。人们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论一件事情,生而为人,不可能排除主观色彩,法律和政治亦是人编写的,所以平等和公正只是自以为的虚幻。
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淡而安静的,只不过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哗众取宠,将一些争议的文章竞相夸大报道。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理想国》。习以为常的事情是无法刺激人们的神经,但把小概率的事件变为主流,却容易让我们忽视身边平凡的美好。极端的例子无法证明大众的事实,方差比均数更容易让我们了解真相。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大赢家,盛衰无常,世态炎凉,面对失意的人生,请无论如何要淡定地保持风度地活下去,默默无闻也好,平平凡凡也罢,重要的是,一个人只要活着,再怎样一无所有,也不应该把做人的尊严和风度也输掉。
2.3 物质精神
从毛的红重于专,到邓的专重于红,从毛时代的向前进,到邓时期的向钱进,从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人民的生产力。然而过度重视对经济的追求,让人们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抱着功利态度,成功的价值观日益扭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不朽被我们抛在脑后,并不再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己任,成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亲情和爱情都可以“明码标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帕尔托最优指出某些人的得到必是以他人的失去为代价,然而我们所谓的拼尽全力,竟是为了成为奴役别人的既得利益者,而不是去考虑打破这种不均,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的社会已然把平常看为不平常,把不平常看为平常。(不寻常的倒了不扶看为寻常,寻常的不畏权威看作是不平常。)《君主论》说过:靠欺骗可以取胜时,绝不要靠武力,现在的社会是否也可看成:靠钱能解决问题时,绝不靠努力。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使人们进步,我们无法否认改革开放的功绩,但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是否很多地方值得反思。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正处于物质极度短缺的年代,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决不了温饱,谁能有心思去和你探讨孔孟之道,所以一门心思谋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也许是出于对西方民主会动摇国家稳定的顾虑,政府派出的各类考察团更多的集中于城市建设,工业设计,管理效率,技术创新等方面,对西方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历史并没有过多的深入。《邓小平时代》
诚然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绝,从封建王朝到君主立宪,历来大国之崛起,无不经历此权利集中的阶段,左倾右倾的阶级斗争,民主和保守的意识形态,都很难集中精力去办大事,有时迫于舆论的压力,容易导致行百里者半九十。然而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事情总是从高度有序状态趋向于无序性,缺少国家的支持和引导,内在精神文明的迷失,自我信仰的缺乏,致使好看的皮囊不多,有趣的灵魂更少。
从这几年的政府报告中,国家逐渐重视对精神文明建设。但国家不同个人,惯性太大,掉头殊为不易,只要人道精神在,信仰即可再兴,虽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即便有保留的民主会因历史原因继续停留一段时间,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法又将这个期限尽可能的延长。但终有一天他会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我们会走向人类需求金字塔的顶端。过往种种的孰是孰非,只能交由历史来判断,换一批人也不一定能做到更好。
3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我曾幻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和敬清寂,亦向往“致君尧舜,改国命运”的壮气凌云。有时候很难分自己对未来的希冀,我渴求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亦有鸿鹄之志,满腔抱负。也许一开始知道自己去哪的人,并不会走的太远。毕竟变化是人生的常态,宇宙的真理。在历史的合力作用下,我们无法精确的预知明天。只希望未来的自己不因利益而动摇,不因俗见而改变,与一群挚友共度年岁的美好。
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我没有深入探讨过自己的德行如何,但知道自己不愿轻易表达想法,更喜欢诉之于笔,外化情感。也许我们是某些“外因”而结实,如工作,爱好,但这种关系肤浅却不牢靠,当我们进行更深层面的交流时,也可能因为某些“内因”,如思想,观念,而渐行渐远。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提升速度,收窄了我们彼此之间沟通的带宽。可是人们很难信任一个他不了解的人,和自己三观不符的人,也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希望在这里能强化一些人,过滤一些人,减少彼此时间的消耗。
朱元璋找了8个人,建立了大明王朝,耶稣找了12个门徒,建立了全球最大宗教之一的基督徒,马云找了18人,建立去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孔子找了72个门徒,建立儒家思想影响全世界,未来的某一天,你们找到我,用少年的热情,青年的精力,老年的智慧,恩,比如说斗斗地主,搓搓麻将,吹吹牛逼,撸撸烤串都是可以的。
(性喜宁静淡泊,不愿虚度年华,讨厌安于现状;附和“人存原理”, 研习“阳明心学”,保守“超人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