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制四》尧舜禹:禅让制仁德之心
尧舜是中国先秦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著名的君主,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奉行的政治制度被称为“禅让”,被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推崇,主要内涵是君主年老之后不把君位传给子孙,而是传给贤人。对于尧来说,舜就是贤人。到舜禅让给禹,禹则使儿子启获得君主之位,是为世袭制,开启家天下,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但是学者们一直对尧舜禅让的真实性存在怀疑,他们翻阅典籍,发现一种与尧舜禅让说相矛盾的记载,是为“篡位说”。探讨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需要面对文献中两种学说之间的关系,到底哪一种更接近真相,是需要辨明的问题。
孔子本人比较推崇周公,虽然他也曾经赞赏过尧舜禅让,但未作过多鼓吹。孔子作为一代思想家,确立了儒家思想这面旗帜,还作为教育家开启私学之风,在春秋战国的激烈社会变革之中,贵族中下降,庶民中上升而形成的士人阶层开始普遍研习儒家所积累的文献资料。时代进入到战国时期,原有的儒家分为八家。此外又出现了一些其他学术流派,其中像阴阳家、兵家、道家多推崇黄帝,而儒家和墨家开始极力鼓吹尧舜禅让制度。
众所周知的禅让制,尧舜禹通过禅让制在他们在位时,将自己的职位传承给有能力的人,被世人所传颂,但是实际上是怎么样我们并不能全部都清楚.
或许尧是因为被逼迫,或是其他原因,才导致舜或禹在位时宫城被入侵,权贵人士遭到迫害,并且残害方式十分残忍,将人体肢解,这么残忍的方式只发生在贵族身上,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尧或舜的后代或是与尧或舜同时代的权贵,进行报复。
学界对「夏朝」的质疑,并非由于考古没有发现「夏朝」的遗迹,而是直接来自中国文献的内证。
「质疑(否定)夏朝」的想法本来就挂在清代学术的逻辑链上,这是清代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
中康崩,子帝相立。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帝予崩,子帝槐立。
帝槐崩,子帝芒立。
帝芒崩,子帝泄立。
帝泄崩,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史记·夏本纪》《史记》中的夏是一个和商周并称的朝代,所谓「三代之記」。先祖维禹,以治水有功,帝舜禅为天子。厥后禹子启即位,传十五帝至于帝桀。帝桀愆德,成汤伐之,遂失其命。
周初,封其后于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