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冲突源自两种心理机制,解决问题方向不在头脑,关键在于这点

心理冲突源自两种心理机制,解决问题方向不在头脑,关键在于这点

作者: 知行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22-01-06 17:42 被阅读0次

    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在心里用过去的认知跟经验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少走弯路,但问题在于大部分的心理问题也正是由于过去的认知对当下所造成的障碍。比如曾经被暴力对待过的人,有过生活情感挫折的人,会形成一些刻板的认知,你认为这个世界是险恶的,人跟人之间是勾心斗角的,这样的认知试图让我们不再受到伤害,那么正因为如此而很难在当下去开展另外一段人际关系步入新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反复提到要提升认知的原因,用过去的认知思维解决当下的问题犹如刻舟求剑般荒谬。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好让一层铁甲包裹在自己的周围免受伤害,对外防御对内势必是压制,通过压抑不愉快的记忆就能避免其所产生的焦虑。这是一种自我防止潜意识中的冲动进入到意识层面的策略,就是在今天的心理学领域里面也仍在使用这一术语。比如在多数人格障碍身上就会体现出这种被压制的创伤性记忆所带来的障碍。为了对自我心理系统的控制,个体就必须否定甚至扭曲某些现实。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不愿意相信眼前所见到的现实,拒绝当下真实的经历,而是刻意地通过否定将其排除在记忆之外,就是为了避免所能带来的痛苦。

    在亲人故去的时候大部分人不会感觉到特别悲伤,也是这种否定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就好比是锋利的刀子划过手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痛入骨髓。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在意识层面否定了客观的事实,而过度承认自己头脑塑造场景的真实性。否定的一般逻辑是,把令人不快的反馈看成是错误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当人受到极端的评价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否定这一评价,而不是尝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正在前面的章节里面会提到,会表现在大部分神经症群体当中,就是极度的不负责任的人格特质,会把自己失败或挫折的原因归咎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也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景性因素的双重倾向。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上司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实力或市场的动态变化,很多时候人们把这个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活得很自我,就好像这个人就一直活在自己头脑的白日梦当中。这里面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自我意识它一定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所谓的白日梦,是建立在否定事实真相,而聚焦于臆想中的事物基础上,这样做可以降低个体所处的情景潜在的焦虑。比如说当有人求婚失败的时候,他可能会在头脑里面将对方诅咒几百遍,将对方贬低的一无是处。这样就可以避免事实上所带来的难堪,避免带来人格尊严上的损伤。

    被否定的对象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那就是替代。也就是说将原本带有危险性的事物的矛头转向不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和对象,这在心理学上有时候也称之为踢猫效应!比如作为销售的父亲因为业绩不佳受到了自己主管上司的强烈指责,因为主管是自己的上司,在工作当中要管理自己,于是他就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情绪,转而回到家中将自己的愤怒转向自己弱小的孩子。那么孩子,由于受到了父亲的指责他走出家门看到楼道的一只小猫,于是怒不可遏地踢了小猫一脚。

    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里面,将这种机制应用到治疗患者的移情上。比如一个男性,他在工作当中对自己的女下属产生强烈的占有的欲望,但是这位女士并不喜欢他。而是他将这种欲望的能量投射,或者被引导到妻子身上,他会重新发觉妻子是非常有魅力的,这种通过替代被转移目标的方法称之为移情,比如说一个孩子,他非常害怕他的威严的父亲,但到后面他会慢慢移情,转移到另外一种事物上。而在大部分神经症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他会故意制造另外一个错误来掩盖上一个错误带给自己的心理冲突感跟痛苦感,人生就变成一连串的不幸跟挫折。

    由此可见,否定和替代实际上是潜意识对于不被接受情感之后的心理决策,但是这个过程,却又发生在你的意识之外,所以大部分因此不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虽然故意地转移你的目标,否定当下的现实情景,可以让冲突得到缓解,但是我们也知道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性解决,它只是暂时的被转移到你的潜意识层面。于是你会在头脑的意识层面,不断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被头脑扭曲过的事情看起来更加的合理化,否则被积压的情感就没有办法得到宣泄。

    比如在抑郁症状态下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那么就会在头脑层面不断地寻找作为受害者的证据,从而减轻内在冲突的目的。比如说当你跟热恋中的人分手以后,你会非常决绝地跟他撇清一切联系,同时会不断地从头脑层面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心安理得,或者是认为自己已经仁尽义至,只是对方做得不够好而让关系破裂,又或者你可能会对你周边的朋友说,你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喜欢过他,那些并不巧妙的理由,会让人更易于从情感方面接受。就是试图让这一切看起来合理化!

    否定和替代不能够总是让心理问题合理化,这也是为什么人总是爆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因为潜意识层面的真实总是会时不时挑战意识层面的虚妄,当我们将潜意识层面的真实引到进到意识层面的时候。迎来的可能是更大程度地否定跟替代,因为受到上司苛责的父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做出的错误行为以后,他可能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并不会向小孩认错,他只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这种错误行为给自己导致的心理冲突。

    当你看到了问题,问题虽然解决了一大半,但更进一步要做的就是解除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否则无论你是否定还是移情,它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心理防御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可能潜在的危险性获得潜在的安全感,而实际上这种危险性并不存在安全感却一直存在。就好比你试图抓紧一捧沙子,当你越是用力的时候,沙子流失得越快。而当你松开手的时候,那种紧绷感和防御感就会消失了,手心里的沙子也不会再流失,你没有什么需要紧握不放的也没有什么需要防御的。

    这些过往的认知只是将问题暂时掩盖了,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认为要以本来面目去生活,:要在生活当中去修行!不要以为远遁深山老林孤灯黄卷,粗茶淡饭眼不见心不烦就是修行,一个人验证自我疗愈的标准就是当他遇到事情以后的心理表现,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保持心理的平和稳定,一旦事当临头就把一切抛到九霄云外,由无意识的惯性主导当下的行为!此刻更是要让自我意识回归。

    勤奋地工作是修行,踏实地做人是修行,一心一意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也是修行,真心实意地地对待自己喜欢的人更是修行,一切都是自然而为之,一切也都应该是低调平和的状态。无需去否定也无需去替代,因为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来掩饰,很多人前来都是为了寻找一些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让自己获得顿悟的能力。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在事情当中投入你的意识就好了!将一杯茶喝到极致,那也是修行,这样既不会制造冲突,又能提升心理维度。

    我们浮华焦躁的内心有诸多难以实现的欲望以及冲动的情绪所构成,这些也是人性的构成部分,你必须尊重人性,但首先你要经由内心的省察观照,才能意识到发自内心的这些欲望跟情绪的冲动,在什么地方会成为动力,在什么地方却成了束缚。就好比河水应该在河道里流动,一旦超越了堤坝就会泛滥成灾。不要总是在头脑里思索生命的意义,该开心的时候就放声大笑,当痛苦导致的虚弱无助也是理所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但是你必须要让你的心身充满意识,否则痛苦就会吞噬你的心身,你就成为痛苦的化身。痛苦与喜悦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感受,是主观意识选择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冲突源自两种心理机制,解决问题方向不在头脑,关键在于这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sr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