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定义
定义对象间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则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观察者模式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模式,它最常用的地方是GUI系统,订阅--发布系统,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耦,将被观察者和观察者解耦,使得他们之间的依赖性更小.如应用UI具有易变性,但业务逻辑基本变化不大,此时GUI系统需要一套机制来应对,使得UI层与具体业务逻辑解耦,观察者模式此时就派上用场了.
二.使用场景
image.png关联行为场景,需要注意的是,关联行为是可以拆分的,不是组合关系;
事件多级触发场景;
跨系统的消息交换场景,如消息队列,事件总线的处理机制
Subject:抽象主题,被观察的角色,把所有观察者对象已用保存在一个集合里,每个主题都可以有任意数量的观察者,抽象主题提供接口,可以增加和删除观察者对象;
ConcreteSubject:具体主题,将有关状态存入具体的观察者对象,在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给所有注册过的观察者发送通知,又叫具体被观察者角色(ConcreteObservable);
Observer:抽象观察者,定义了一个更新接口,使得在得到主题的更改通知时更新自己;
ConcreteObserver:具体观察者,实现了Observer中的更新接口,以便在主题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更新自身的状态.
三.代码
1.被观察者
//被观察者 it博客
//Observable,jdk中内置的类
public class ItBlog extends Observ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ItBlog";
public void postBlog(String msg){ //发博客
Log.d(TAG, "postBlog: "+msg);
//设置状态发生改变
setChanged();
//通知所有的观察者
notifyObservers(msg);
}
}
2.观察者
import java.util.Observable;
import java.util.Observer;
//观察者对象 码农
public class Coder implements Observ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Co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Coder(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 Object arg) {
Log.d(TAG, "name: "+name+",msg:"+arg.toString());
}
}
实现
private void guancha() {
itBlog.postBlog("发送博客");
}
四. 总结
观察者模式主要作用就是对象解耦,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完全隔离,只依赖Observer和Observable抽象.
优点: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是抽象耦合,应对业务变化;
增强系统灵活性,可扩展性.
缺点:
应用观察者模式时需要考虑一下开发效率和运行效率问题,程序中包括一个被观察者,多个观察者,开发和调试等内容会比较复杂,而且在Java中消息的通知默认是顺序执行,一个观察者卡顿,会影响整体的执行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考虑采用异步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