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丽丝梦游奇境》毫无疑问是家喻户晓的童话(虽然我们熟悉的翻译版本都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但其受众可不止是天真无邪的孩童,那一个个荒诞滑稽让人忍俊不禁的的形象背后蕴藏着作者对当时种种社会风气的思考,再经由爱丽丝这个天真无邪的孩童视角表现出来,让人在轻松一笑后沉吟不已。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句话似乎表明了再经典的书籍都有着自己的适读人群,我曾自诩成熟,对此话不以为意,难道这世上的道理会带着有色眼镜,因为我尚且年幼就将我拒于门外?
于是,在尚且单纯的日子里,我捧起了《简·爱》、《巴黎圣母院》……在带着悲剧性色彩的结局下郁郁寡欢。
留在记忆里的,似乎只有对于《巴黎圣母院》开篇长达数页场景描写的吐槽,对简·爱有关爱情的独立和勇敢的敬佩……
而今翻开《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丝单纯天真的性格让我有些不由得发笑时,也隐约觉得自己有些无法追得上孩童直来直去、不讲究逻辑的思路。
成熟的人犹自纯真,幼稚的人往往市侩。
叶曼先生曾说过的话浮现心头,我暗暗心惊,莫非尚未步入社会,我已然向着自己曾经厌恶的人靠近?毕竟出淤泥而不染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究竟是渐渐成熟还是越发幼稚暂且不论,话题且回到读书之上。
十岁的孩子往往不能领会三十岁的沧桑,十五岁擦肩而过的怦然心动此时回忆已忍不住暗暗发笑……
书籍不会因为读者的年龄阅历而戴着有色眼镜,只是读者自己的心不一样了而已,读书的角度不一样了而已。
所谓经典,大概时时翻阅,时时会有不同感悟。
书读百变,其义自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