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汉武帝刚即位不久的时候,汉匈双方摩擦不断,边境线上不时会有汉人被匈奴掳去,也有匈奴人投降汉朝的情况。
当时有一位匈奴降者对汉武帝说,“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馀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意思是说,月氏国在连续遭到匈奴打击以后,为了远离匈奴的势力范围,幸存的人民就向西迁移。但月氏和匈奴两国的矛盾依然很深,月氏人心里应该还是非常怨恨匈奴的,苦在没有一个强大的盟友可以和他们联合起来报复匈奴。
汉武帝立刻想到,汉朝在匈奴的东南方向,月氏在匈奴的西面,假如两国联手,一定可以给匈奴造成很大的威胁。
于是下令招募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希望有人可以代表汉朝政府出使月氏。前往月氏的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张骞挺身而出。
经过
《资治通鉴》记载,张骞应募以后,“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张骞从陇西郡出发,刚走出没多远就被匈奴人扣押了,而且被扣押了十多年。
后来张骞好不容易悄悄逃跑,向着他所知道的月氏方向奔袭,一直向西走了几十天,结果还是没有抵达目的地,而是误打误撞走到了另一个国家——大宛。
按照今天的地理划分,大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帕米尔高原以西,而张骞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一路从陇西走到了中亚。
到了大宛国之后,张骞表明自己汉朝使者的身份,大宛国王听后喜出望外,史书上记载,“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白话: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帝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但苦于没有机会和汉朝政府接触。现在正好来一个汉朝使者,就想借机和汉朝搞好关系,一听说张骞想要去月氏,就连忙派了几个向导和翻译帮助张骞寻找月氏国。他们先把张骞送到比较近的康居国,再由康居国派向导和翻译把张骞送到了大月氏。
十几年的旅途后,张骞终于到了月氏。他满心欢喜,本以为虽然时间耽误的长了一点,但自己总归是不负所望,终于要完成皇帝的使命了,但月氏人的回复却让张骞大失所望。
结果
原来月氏人向西迁移后,在太子的率领下,击败了一个叫做大夏的国家,并且统治了这块土地。这里不仅水草肥美,而且没有寇盗,所以月氏人很满足地在此处定居,“殊无报胡之心”,并没有讨伐匈奴的想法。
张骞又在月氏国待了一年多,始终没办法在月氏国完成他最初的使命——联合月氏攻打匈奴。
于是,张骞只好准备回到大汉。但在回程的时候,在经过匈奴人控制的祁连山一带时,又被匈奴人扣押,在被关押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内乱,张骞才得以回来。
张骞出使月氏国,从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到元朔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6年趁机逃回,张骞一共走了13年,而他当初带出去的100多人的使团,回来时也只剩下他和仆从两个人了。
意义
这一路的艰辛和危险,无法想象。司马迁称张骞的这一次出使为“凿空”——凿开了一条原本不存在的西域之路。
在此之前,中国人甚至不知道西域的存在,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更是一无所知,经过张骞的艰辛努力,中国人才知道了原来有这么一条路,是可以通往西域的。
今日学习总结:
1、汉武帝在建元二年的时候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他的目的在于联合月氏,夹击匈奴。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最终放弃了对张骞的等待,采取了诱敌之计“马邑之谋”。
2、张骞,他是第一位踏上“丝绸之路”的人,也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开拓者。
3、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古都长安为起点,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4、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5、一带一路,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一带一路,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