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悦读深夜阅读时光机读书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作者: 熊猫Robot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13:18 被阅读27次

    一、学习批判性思维的五项准备

    1 改变思维方式

    两种思维模式

    2 理智思考,克服感情用事

           物质世界的科学难题最可能找到准确的答案,而问题一旦涉及到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情况就变得截然不同。我们更热衷于相信那些和我们期望一致的解释和描述,这样,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对那些与自己爱好不一致的说法加以排斥。

    我们所作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

    对一个论题过于情感投入的危险性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把别人相反的结论当作对自己人身攻击。一个成功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3 关注价值

           批判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4 学会自我批判

    你是哪一种?

    5 付诸行动,勤于练习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容

    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恰如其分(在合适时机)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三、批判性的提问——精进指南

    第一步:论题是什么?

    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论题分为以下两类:

    描述性论题(“是什么”问题):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准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关键词:是不是、是什么、多少、怎么样等。

    规定性论题(“应不应该”问题):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关键词:应不应该、应该。

    如何找到论题?

    1,有时候作者会直接告诉你论题是什么;有时候得从交流和其他会话的暗示中推断;有时候需要了解作者背景。

    2,辨认论题时,需要抵制这种思想:陈述这个论题的正确方法只有一种,其他都是错误的。

    3,当论题没有直接描述出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到结论。

    第二步: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它们来源于分析推理。

    结论是一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支持,有证据支撑的断言才能成为结论,否则只能称为纯观点。(只有结论才值得做批判性评价)

    你相信一个陈述/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撑,这就是推理,分析推理得出来的结果就是结论。

    如何找到结论?

    1,问问论题是什么。因为结论是对论题的回应,知道论题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找到结论。

    2,寻找结论指示词。结论前常有指示词引导,告诉我们接下来就是结论。常见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得出;因此可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出现。

    4,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5,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资料来源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文章作者的背景是线索。

    6,问一问“所以呢”:当结论是含蓄的,需要我们自己得出结论本身。

    第三步: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只有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才能判断一个结论的价值。

    如何找到理由?

    1,寻找理由的第一步: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找到结论后,问问为什么作者相信这个观点。

    2,在确定一个人的推理结构时,应该把每一个支撑结论的观点当作理由,即使你根本不相信它实际上能为其结论提供多大的支撑。需要利用施惠原则,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是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

    3,理由提示词:由于;因为这个原因/事实;鉴于;由一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步: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如何找准关键词?

           1. 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或短语在论题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也就是说,在你决定是否同意交流者的论证之前,你觉得有必要请他进一步解释的那些词或短语。

           2. 在理由和结论中(推理结构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找出哪些词或短语在决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3.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一个词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做出多重解释。如责任、人权、侵犯。。。

           4. 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即采取和作者相反的立场,会选择用什么不同的方式定义某些词或短语。

    检查关键词有没有歧义的方法

    1,找到关键词后,接下来要检查这些词有没有歧义;而要找到并弄清楚歧义,首先必须知道关键词可能包含的含义。

    2,必须克服两个障碍:1. 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2. 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实际上很多术语都存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含义。

    3,检测方法:将关键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步:找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必须找出这些假设。假设的特征如下:

             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1 价值观假设

    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5.2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方法

    1,检查作者的背景,尽量找出作者通常持有的价值倾向,但需要注意,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身为某团体的一员,就一定会认同团体的特定价值取向;

    2,注意作者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为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

    3,反串,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4,找一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

    5,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5.3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指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样的一种看法。

    5.4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方法(通过填补缺少的那些联系来重建推理)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问: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假如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

    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作假设。

    第六步: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是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6.1 如何寻找谬误的步骤

    找出结论和理由;

    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作比较;

    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问一下:如果理由成立,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找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问一下: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就可放到一边不管;

    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6.2 常见谬误汇总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为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的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情感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常见于广告、政治论辩和法庭论辩。这种谬误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恶语中伤,属于一种人身攻击,主要通过引起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的言辞来给人戴帽子,试图诋毁别人。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们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如果有人攻击一个立场的几个方面,一定要经常查看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的表现了这个立场。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以此来过度简化论题。常见关键词: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的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的揭示了这一事情。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常见谬误顺序:1.甲主体正被讨论;2.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与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因此,需要我们脑子谨记真正的论题所在,同时牢记解决这一论题所需要的证据。

    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即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这样的论证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

    一厢情愿谬误(P132):认为A“是什么”,因此A就“该是什么”。

    以偏概全谬误(P143):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P165):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P180):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不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P193):依赖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P198):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P198):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P199):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第七步:证据效力如何(8种证据)


    ① 直觉:直觉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案例:“常识告诉我们”,“我就是知道这是真的”,“我就是有这种感觉”。

    问题:1,最大问题在于它的隐私性,别人无法判断它的可靠性。

               2,很多直觉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极大地忽视了相关证据,并且反映出强烈的偏见。

               3,有些直觉也依赖于一些其他类型的证据,比如相关个人经历和阅读经验。有时候第六感不是盲目的,只是无法加以解释。

    对策:必须谨慎使用直觉作为证据,批判性思考者应当弄清楚由直觉得出的声明是否有其他类型证据来证实。 

    ② 个人经历

    案例:“我认识有个人......”,“以为的经验......” 

    问题:1,个人经历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2,个人经历只能说明某个结果有可能出现,但不能说明这个结果是有代表性或极可能发生的。

    对策:警惕把个人记忆深刻的经验当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③ 典型案例:不厌其烦又引人入胜的描绘或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

    案例:湖南凤凰女被民警强奸,这充分说明警察队伍都是垃圾。 

    问题:生动具体的案例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忽略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索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

    对策:1,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如游说型报告、政治候选人的演讲等)

               2,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反面典型?”

    ④ 当事人证词:引述具体当事人(尤其名人)的话,来说明一个想法或某一产品是好是坏,或那些非比寻常的事情确实发生过,这些都基于他们的亲身经历。(一种特殊类型的诉诸个人经历的方法)

    案  例:商业信息、影视广告、书籍封底的各式推荐

    问  题:1,选择性:证词存在人为因素的选择性;(我们看到的是人家想让我们看到的)

                2,个人利益:当事人因个人利益,证词可能存在强烈的偏见;

                3,省略信息:当事人证词很少会提供足够信息作为判断基础,如一句话的电影推荐、封底的书评等。

                4,利用当事人公信力: 当事人是看起来值得信赖、出于好意而且诚实守信,更容易让我们相信。

    对  策:对当事人证词无需过多关注,直到我们找出背后更多相关的专门知识、兴趣、价值观或偏见。

    ⑤ 专家意见:

    案  例:电影评论家、科研人员、杂志

    问  题:1,专家的也会常常犯错误,而且专家内部常常意见不统一。

                2,专家的意见也可能存在偏见。(可从持不同观点、不同价值观和利益的专家的观点来对比分析)

    对  策:1,谨慎对待专家观点,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专家?”专家的信息源来自哪里?是否可靠?

                 2,堤防引用套引用问题:一个专家引用另一个专家的话来证实某个观点,这些引用给人一种支撑证据的幻觉并容易绕过原始专家断言可信度的问题。

    ⑥个人观察:一种有价值但不可信赖的证据,是许多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案例:在一起抢劫案中,一名目击证人说犯人手里拿着一把很大的手枪,其实犯人只是拿着一根木棍。

    问题: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即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自己价值观、偏见、态度、期望的筛选。

    对策:最可信的报道往往是基于最近得来的观察,并且是几个人处在最佳环境里同时得来的观察,且与观察事件没有有关的期望值或偏见。

    ⑦ 研究报告:由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来系统的收集观察数据。

    (赞成)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科学研究能接受公开验证。即它的数据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其他人按照同样的条件,可以展开同样的观察,获得同样的结果;

    可控性: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的犯错率,让外部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语言的精确性和前后一致:避免一些概念的模糊不清和模棱两可。

    (反对)一个问题应用了科学研究方法并不必然意味着研究证据就是可靠的。

    研究的质量受人为等外来因素影响,差别很大;

    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有些成果脱离了特定环境,呈现的是错误的结论;有些断言从来没有被重新验证过,或重新验证后得出的结果不能重复其原来的结论。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尤其是人类行为的那些断言。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只能支撑结论。因为研究人员总是解释他们的科学发现的意义,而所有科学发现都可以找到不止一种解释方法。

    科学研究是人类活动,会受研究人员自己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等因素影响。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显得多么可观,还是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

    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断章取义)

    对策:对于科学研究,应该有选择地采用。(不要犯强求确定性谬误的错误)

    ⑧ 类比: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称作类比论证。

    问题:类比既能激发深刻的见解,同时又能蒙蔽我们。

    论证类比通常用来搭建一个论证的“框架”。要识别框架类比,先要寻找这样的对比:它不仅用于解释一个要点,还要影响讨论的方向。通过仔细评价框架类比,可避免一个潜在的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的误导。如试图通过框架把人们的反应引向一个特定的目标的比较,利用类比煽动情绪。还有过度情绪化的类比,遮蔽了论证中的真正论题。

    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2,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相关的相同点比相关的不同点所占的比例越大,类比的效力也就越高。

    第八步: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发现替代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自己所遇到的有因果关系的结论进行回应。

    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互相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一目了然;

    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变得理智而谦逊。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进行实验的组间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导致的差异,需要将替代因素最小化。

    有相关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当两件事产生关联,可能存在四种可能解释:甲是乙的起因; 乙是甲的起因;甲和乙有关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丙;甲和乙相互影响。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提防事后归因谬误)

    很多事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第九步: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统计数据看起来非常动人,因为数字让证据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但是,统计数据能,并且经常会,撒谎。

    尽量找出如何获得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问一个“这位作者或演说者是怎么知道的?”持论者想要用大量的数字来让你动心或者让你惊心的时候,你尤其要警惕。

    要对描述的平均值的类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全距和数值分布是不是会对数据多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说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做比较。

    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判断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较,你要特别当心。

    第十步: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在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是信息组织者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因此,你需要想想作者有没有省略掉重要的信息。

    重要的省略信息:是指那些将会影响到你该不该被作者的论证所影响的信息,也就是那些影响到你的推理过程的信息。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提示:

    1,常见的反驳论证

    2,遗漏掉的定义: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论证又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视角

    4,论证中所指“事实”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可靠?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调查细节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7,遗漏掉的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或数据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或反对的结果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预测的失误。

    10,我们需要注意被强调的行动的潜在/长期负面后果是什么。

    最后一步: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对大多数重要的争论而言,出现大量的结论是理所当然的。

    二分式思维方法(对与错、非黑即白):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会过渡限制我们的视野而破坏了推理的进程。

    辨认被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从理由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一组理由并非只能推导出一个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 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 这是决定你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

    《学会提问》思维导图

    说明:

    1,文章图片资料引用自秋叶老师的PPT《学会提问-掌握批判性思维》- 秋叶;

    2,思维导图原文地址:https://www.processon.com/i/5937b9a2e4b0f57fff7851a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wp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