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甲不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小时候喜欢养狗钓鱼,鱼能钓一脸盆,能坐得住,现在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养狗呢,现在记不起狗之所终。
前年,同事送一盆栀子花,花开之后不多久,就被某甲养死了。某甲戏作一联:去岁枝繁叶茂花香不免善逝,今朝盆旧土干相衰还同如来。大哥在空间回复说:横批为“不善打理”。
这个联,某甲纯粹是想用一下佛的名号。“善逝”和“如来”都是佛陀的名号,而且比较对仗。前者说巧妙地去了,后者说好像来过。这个居然是佛陀的名号,很有意思。
佛陀有十个名号:佛、世尊、如来这三个是用得最多的。还有:应供、正遍知、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这是所有佛的通称,但在一般人心中,佛、如来都指的是释迦牟尼。
金刚会上,关于“如来”,有两个地方提到,一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另一处是“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从诸相中见非相,貌似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这个方法才能理解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呢,某甲的解释是:如来如来,如其本来。
好了,这是金刚会上半场提到的,下面,又开始复习了。但是这次复习,佛陀并不是重复前面所讲,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有新的发挥。先从反面说,不应该怎样理解如来。再从正面说,应该怎样理解如来。
佛陀说:须菩提啊,如果有人这样理解如来,那是没有理解我前面上的课啊。怎样呢?他们说如来:来来去去,能坐能睡。那应该怎样理解如来呢?如来呀,就是没有地方来,也没有地方去。
如来不是释迦牟尼么?当然是来来去去,能坐能睡啊。没有地方来,也没地方去,那不是无立足之地吗?那在须菩提眼前说话的是谁?
脑筋急转弯啊!佛陀的意思是:不要把“如来”当作人。如果是人,人就有行住坐卧,就有来处和去处,有行动和方所。如来虽然不是人,但是理解如来,要从人的外相、动相中去理解。
比如说,从人的“动相”中去理解那个“不动”的。这个前辈们早就有说过啊。傅大士有言:朝朝与共起,夜夜抱佛眠。你要是把这里的佛当作人,哎呀,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还有慧能也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那这个佛性,岂不是每个人身上“没有地方来,也没有地方去”不动的那个么?
再比如说,人虽然有行动,来拉去去,有方所,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但是呢,在他心里,来了也就来了,去了也就去了,坐着就坐了,躺了也就躺了,从不挂碍于心,你要问他“这件事你做了吗?”他回答:好像做了吧。
这就如同说:你来过吗?他回答:好像来过吧。这种状态,就是“如来”啊!
这也同时能够理解,在上半场,佛陀为什么说,度了无数无量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得度。因为心无挂碍,这件事,做了就做了,心中了无痕。他人提起时,可能恍然:好像做过吧。所以“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世俗多是有心做事,而道人的行事多是无心做事、被动做事,做了也就放下,随顺因缘。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轻轻地我走了,好像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