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曾仕强老师的几节课,摘录了一些笔记。道德经是让人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看这个世界和看个人。人只有不违大道,才可更长久。里面很多的道理都可以从其他书籍中看到一些影子,但是在道德经里三言两语就说的很清楚,而且好像更深刻,也许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
第一章,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和无是道德经两个重要的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跟母有什么不同?无是开端,是本源,意思是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而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有。但是,无里面要想产生万物,就要靠有。如果没有有,就产生不了东西。所以无跟有这两个名词是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常常要站在无这个的立场来想事
不是只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叫作见,而观不一定看见,他要用通过精神来体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告诉我们有跟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们是相对待的,相对待的,就是彼此会浮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他们相对的彼此尊重彼此包涵,做良性的互动。
人痛苦的根源就要破除有这个观念,有就是无,他俩可以转化,人首先要打破对有的执念。
ps:宇宙的根源就是本体,或者叫形而上。
第二章,为何无心鞠躬的人反而有功?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世界本来没有什么美与丑,善与恶,易与难之分,这所有都是人给它下的定义,当给这些做了定义以后,他就有了局限性。
好的定义,导致人们做出虚假的行为,以使其符合好的标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这些都不是对立的。第一个定义都有它的相对性,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是说圣人不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无为,很多人对它都有错误的理解,以为就是什么都不干,这是错误的,这里指的是不做违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不居功,所以有功劳得到永恒。
奋斗不是为了结果,奋斗是为了奋斗的这个过程。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目标但不为目标所困,才不能为贪欲所动。
第三章 人的欲望该反对吗?
弱其志,不是不要有志向,而是指不要有乱七八糟的想法,是指人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有杂念。不要争强好胜,争强好胜,这个社会就变得不和谐。。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无知,不是愚民政策。无知,就是指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而无欲,指的是贪欲。无知无欲就是,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要跟人家比,跟人家比干什么?就想整人家,想办法超过人家,这都是不需要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