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得到课程《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
第一课 同理心(5讲)
1.理解愉悦与不爽
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非理性的,但是驱动一个人的是情绪、感觉和内在感受。用户只能展现情绪,无法分层次的表达自己的体验,只有产品经理能够分层次的分析用户的体验。
满足:一个产品好不好,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对自己的认识。
简单来说,愉悦就是被满足。一种崩了很久的需求被满足,叫做爽。某个点不满足就是不爽。
持续的愉悦和满足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个小时,才是你的天赋所在。
2.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焦虑也是一种恐惧。
恐惧是边界,会困住人的手脚。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是比愉悦更加强大的动力。恐惧是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3.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沟通能力强、长袖善舞的人,比如销售人员、BD人员,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场景和认知判断,选择性的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不要被言辞迷惑,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所有需要用户思考和琢磨的产品,都是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产品要做到的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4.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集体人格如何行成:确定目标、建立工具边界、放入清晰标的、给予红利产品路径依赖、重复。教育,是反人性的。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才会去办验角色。不要对别人有角色化预期。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么必须要抛开角色化的刻板想象去做研究。如果是给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需要充分研究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集体是角色的聚集。
5.自我和自律与产品精神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在已有的结论上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左脑思维”的人:逻辑能力强,时间观念强,感受力差,情绪稳定刻板,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
“右脑思维”的人:感受力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自我的人,“右脑思维”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第二课 机会判断(5讲)
1.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再怎么优化产品、提高效率,一旦选择错误,都是白干。
2.找到有势能的趋势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每一个人都只是当下的点,资源有限,再怎么抱怨和压榨,也只是一个点而已。
外部的势能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这才是决策的关键。人生选择远比努力重要。
3.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痛点是尚未被满足且被广泛渴望的需求。痛点是恐惧。
爽点是即时满足,如果这个人在寻求中,能立刻得到即时满足,这种感觉就是爽。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4.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
第一套:羊群与草地;第一只羊、头羊、狼。首先要有第一只羊,这只羊如果玩得开心,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推广)。头羊,代表着自组织的开始,就开始有了网络效应;
第二套: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笨笨,有自己的大概需求,但是不明确;小闲,没有消费需求,纯粹是打发时间。
5.设计产品时,需要包括场景
场景是产品的一部分。
场景要能触发情绪,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1.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2.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用户画像
3.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市场规模
4.目前人们的解决方式?竞争分析
5.谁能给你赋能
6.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场景
第三课 系统能力(5讲)
1.使用系统能力提供确定性
第一步需有一个战略判断,需要做出一个决策:为什么要提供这个服务;第二步需要针对产品有没有实现战略诉求来做价值评估;第三步需要运营部门对每个点的战略价值昨晚数据分析和评估之后,判定需要哪个点存在;第四步,管理;第五步,客服管理。
持续的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是关键。
2.系统效率:小米手机
做产品就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互联网思维的两个关键点:用户体验和效率。
当决定做一个产品,准备搭建自己的系统能力时,需要问自己一句,我因该从哪个点来建立我的系统性的效率优势。
3.系统世界观:微信vs米聊
产品设计要直指人心。判断产品经理的能力,就要看他的第一个版本有多么简单直接。
微信和米聊:是去连接广阔的陌生人还是提升与熟人沟通的效率,是微信和米聊的本质区别。
4.系统迭代:微信
迭代中,核心功能最重要。核心功能的有效比什么都重要,其他的可以一步步来。
微信的迭代。
5.系统生死线:猎豹
领导力:把握客观元素,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平原地带的竞争,一定是体量大的赢,先到的赢,不要命的赢。
领导力的核心,是甄别关键任务
所有的产品都是系统能力的结果,我们不是要做一个产品,而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然后为我们的用户提供确定性。
第四课 用户体验(5讲)
1.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厚积”是系统能力;“薄发”是表面呈现,即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范围层、战略存在层
战略存在层:我们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通过这个产品得到森么?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能力圈层:通过哪些事情提供哪些确定性?不做哪些事情
资源结构层:“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角色框架层:感知层元素的结构和组合方式
感知层:触觉、颜色、声音
Google和百度之争
2.怎样绘制用户体验的地图
通过画一张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用户的角度出发,记录下他与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接触、进入、互动的完整过程。
用户体验地图:1.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 2.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3.服务触点(用户使用服务会与你的产品有哪些触点) 4.用户使用路径 5.用户情绪曲线
一个好产品,是从一个好的故事开始的。
3.服务蓝图的核心要素:峰值、终值
服务设计蓝图是为了解决资源结构和角色框架的问题。
用户体验地图是讲“第一只羊”怎么在我们设计的“草地”上玩的开心,具体在哪个点爽,哪个点不爽;而服务蓝图则是站在服务提供者的立场,怎么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给这只羊核心体验,并且保证服务不崩溃。
服务蓝图要做一眼(第一时间看到目标),一条路(有清晰的操作路径),三个点(终值、峰值和忍耐底线)。
4.上瘾机制:用户激励系统
确定是依赖,不确定,就是伤害。一个确定性的丧失,不论大小,都是很难受的。
需要考虑内在和外在激励来交替持续的激励用户。
5.名字是你的文化资产
口碑,就是把事情做过头。
总结:1.从甄别自己的感觉,理解他人感受开始
2.我们学习价值判断,用户研究,建设系统能力。一个产品是一个系统能力的输出结果。
3.用户体验的要素有五个层次,就你的存在战略来规划积累自己的能力圈、资源、通过过角色框架完成用户能够感知的服务
4.设计用户体验的峰值和终止,不断倾听,不断优化,设置用户激励系统
5.给他一个名字
第五课 创新模式(5讲)
1.用“用户价值公式”衡量创新
没有创新的产品不值得做。
互联网创业就是挖条自己的沟,抢夺别人江河里的流量,形成自己的河流与生态。
互联网不是存量竞争,是增量竞争。
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一个产品,你可以比别人体验优化20%~40%,但如果对方体量远大于你,就放弃。而在无人踏足的地方,你可以所向披靡。
2.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
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它可能已经产生并成熟了,只是它正在另外的领域被使用着。就看这个已经存在的未来,会不会撞到你眼睛里,让你起动念。这就是灵感的瞬间。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的不均匀。
3.从新要素到新物种
互联网商业简单的可以抽象为三个要素:产品、流量、转化率。相应的,实体商业则为产品、位置、转化率。
新产品一定要有系要素,否则没有竞争力。新要素有两种:第一种,在原有的体验基础上,运用新科技,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改变成本结构;第二种,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其他领域新要素,变革内在的商业逻辑。也许前端体验还是那个产品,但是后面的商业运作已经是新的物种。
4.三级火箭:互联网降维攻击
第一级: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第一级火箭必须是高频应用
5.颠覆式创新
价值网:一个人一个企业必定成就于其所依赖的价值网之间。
价值网的三大要素:客户、对手、投资人
一个组织的心智模式定下来了就很难改变,像我们的基因一样看不见,但决定组织的整体思考方式。
颠覆式创新的判断标准:是否开启了一个新的价值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