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括
《蔷薇园》是一部箴言故事集,成书于1258年。全书共分为8篇,227小节。书中讨论了帝王言行、圣人训谕、教育的功效、如何交往、青春与爱情、寡言、知足常乐等多个命题,同时,还记录了多地的轶闻故事,反映了作者广博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知识修养。作者运用韵散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达人生哲理。诗集从现实出发,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等加以歌颂或抨击,展示出穆斯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以及作者萨迪对为人之道的理解。作者语言优美凝练,多以警句的方式点出想要阐发的道理,名言佳句比比皆是,故而成为穆斯林修身养性的必读著作。本文选自《蔷薇园》第一卷。
二、作者简介
萨迪(1209-1291),全名为谢赫·慕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依,波斯(现伊朗)诗人。他的生平事迹没有确切记载,据其作品大致可以了解到,他出生于波斯设拉子的一个下层宗教人士家庭,年纪尚幼时父亲就已去世,后一直靠亲友接济。尽管早年生活艰辛,但他天资聪颖,经人资助先后在设拉子和巴格达求学,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巴格达的“内扎米耶”书院,萨迪对波斯和阿拉伯诗学产生兴趣,精心研读,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毕业后十余年间足迹遍布亚非两大洲的多个地区,直至1257年才返回故乡定居。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他看遍人生百态,耳闻目睹现实世界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对各地的社会生活认识逐渐深刻,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卷首写道:“我在这本书里写了各地奇闻、圣人训谕、故事诗歌、帝王言行,以及我本人部分宝贵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我写作《蔷薇园》的缘起。”萨迪著述颇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蔷薇园》和《果园》,还有一些短诗、颂诗、抒情诗等。《果园》共分10章,收录160个故事,内容涉及伦理、哲学、天文、兵法、治国之道、为人处世等多方面内容。《蔷薇园》在题材上与《果园》类似,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并表达出丰富的人生哲理。《蔷薇园》不仅享誉伊斯兰世界,而且蜚声国际,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性的精神瑰宝。
三、《蔷薇园》第一卷的思想主题
《蔷薇园》的第一卷主要记录了帝王的言行以及萨迪对这些言行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的帝王观,也表露了他的仁爱思想。
首先,萨迪对暴君行径予以强烈的否定和谴责。
作品以激愤的情感,多处描写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不妥协的态度。比如,国王问宰相如何使军民倾心归服,宰相毫不留情地指出:“国王若能大公无私,人心自然归附,国王若能仁慈宽厚,人民就能在他的庇护下安居乐业;这两件事,陛下都未做到。”国王听后便将宰相打入大狱。萨迪在下面赋诗评论说:“暴君决不可以为王,豺狼决不可以牧羊。国王对人民任意榨取,正是削弱国家的根基。”可见,萨迪反抗暴君的态度是坚定而无畏的。
其次,与对暴君的抨击相对,萨迪也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称颂和渴望。
第一卷中的努什旺王便是他心目中的典范。努什旺王不以恶小而为之,不拿百姓一米一盐,其谨言慎行的处事风范与暴君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次,这一卷还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第28节中托钵僧与国王的对话就彰显了这种民主精神。在萨迪看来,国王并非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主宰者和享乐者,而应成为臣民的保护者,为民服务。这与当时封建统治的现实恰恰相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对民主精神的呼吁。
同时,萨迪重视人民的力量,视其为国之根本,对暴君统治下的人民给予同情。第20节中,萨迪赋诗道:“烈火焚烧柴木,一时不会烧光,人民痛恨暴君,转眼叫他灭亡。”在萨迪看来,国王若不行仁政,早晚要被人民推翻。
四、《蔷薇园》第一卷的艺术特色
《蔷薇园》第一卷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
(1)其韵散结合的文体
作者先以散文体讲述故事,再配以评论性的短诗点明自己的看法,既生动有趣,寓意悠长,又升华了思想主题。这种兼顾形象性与深刻性的文体在阐述哲理时,更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其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
文中多用讽刺来抨击暴君的种种残酷行为,比如,第11节中,作者借圣徒之口说:“对于你和对于全体穆斯林,这个祝愿(愿主取走暴君的性命)就是最好不过了”,入木三分地从侧面刻画了暴君的丑恶嘴脸和人民爱憎分明的品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