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历史
古人的名字虽然复杂,有的时候规律性也不那么强,但结构要件归纳起来,无非主要是这么五类:姓、氏、名、字、号。
- 严格区分姓和氏,那是先秦的事情。
-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姓”体现的是血缘,“氏”体现的是地位。
- “姓”这个字,从两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篆书到今天,几乎没变过,都是一个“女”,再加一个“生”。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秘密:姓体现的是血缘。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有姓,血统相同的人,姓也一样。
在原始社会,明确的一夫一妻制还没有形成。小孩出生后,确认母亲要比确认父亲更容易。所以,姓从母不从父。中华先民的姓,都带有“女”字旁,比如周王室的姬姓,秦王室的嬴姓。 - 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过渡,原来血缘关系是以母亲计算的,现在转换成父系计算。这样一来,姓就分化出氏,比如,传说中的黄帝是轩辕氏,炎帝是烈山氏,尧是陶唐氏,舜是有虞氏。
- 既然“氏”是“姓”的分支,“姓”体现血缘,“氏”更能血缘脉络,为什么说“氏”体现的是地位呢?这是因为,“氏”跟土地、民众密切相关。
- 在周代,周天子把他的亲族分封到鲁、晋、郑、吴、蔡、魏等地,同时把土地和民众赏赐给受封者。这时,鲁、晋、郑这些地名,就会成为受封者的“氏”。你看,有“氏”的人,是有土地和臣民的。“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秦国统一全国后,不再实施分封制。没有分封,也就不会出现新的“氏”了。区别“姓”和“氏”逐渐失去原来的意义。
秦朝中央在全国推行的户籍制度。不论是贵族出身还是平民出身都要有名有姓,既然大家都有,那就没必要多此一举既有“姓”还有“氏”。这么一来,从秦开始,人们就把“姓氏”混用,直到今天。
- “姓”这个字,从两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篆书到今天,几乎没变过,都是一个“女”,再加一个“生”。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秘密:姓体现的是血缘。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有姓,血统相同的人,姓也一样。
- 对于中国人来说,“姓”和“名”哪个更重要呢?
- 中国人姓在名前。对于重视家庭和祖先的中国人来说,“姓”显然是最重要的。
-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名”的关注要更多。孟子说过:“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姓是家族给的,是共有的,而名是独有的。既然名是唯一可以自己把握的东西,当然要更加重视了。
- 所以,“名”在中国文化中,已经不仅仅是代号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人用一生时间去经营的社会符号。
- “名”和“字”的用法不一样。简单说,“名”是自己叫的,“字”是别人叫的。
- 中国人特别看重“名”,古人讲“名以正体”。“名”的作用是代表个体的独立存在。在古代,小孩出生后,家长就会给他取“名”。这意味着,人一出生就领到一张身份证,这个社会系统中出现一个独立的个体。
- 但这个时候,家长不会给婴儿取字。“字”是成年后,才会有的。在古代,男子二十成年,女子十五成年。成年以前,只有“名”,没有“字”。正因为这样,古人习惯把未成年没有定亲的女子称作“待字闺中”。
- 古人讲究“字以立德”,也就是说,“字”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德行。由于未成年之前,小孩的品性还在形成中,所以没有“字”。
- 这个解释有点冠冕堂皇,实际答案或许是出于社交礼仪的考虑。成年之后,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称呼自己的名没什么问题,但同辈之间直呼大名就有点奇怪。就像现在朋友、同事之间会拿昵称来称呼对方一样,古人取“字”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刚才提到“字”用来“表德”,用“字”称呼对方,就像是在赞扬对方的品行,这样既有礼貌,又很亲近。
- 毕竟“名”和“字”指代的是同一个人,所以,“名”和“字”是有密切关联的。一般来说,名和字的含义或者是相近的,或者是互补的。比如屈原的名“平”字“原”,这两个字含义就是相近的。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他的名是“赐”,字是“贡”,一来一回,含义正好相反。
- “名”和“字”都是家长起的,“号”最大的特点,是由自己决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数量也没有限制。
这就像我们都有名字,但在登录社交软件,或给作品署名的时候,还是喜欢再给自己起个独特的名字。
摘自 《中国姓名史》何晓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