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加了一个线下的读书会,截止目前已经持续了15周。这中间跨越的正是高温天气,好几次出发之前心中全是纠结,想要推脱找借口请假。但是每次参与讨论,不论现场的人多还是少,总能收获满满。虽然,每次家中走到咖啡店,总会出一身汗。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学会了如何说话。
还记得最开始的样子。
01)自我介绍会紧张,说话磕磕巴巴,自己能感觉到整个人是紧绷的,不自然的。
02)不知如何表述看完一本书后的感想,第一次的时候我把文字记在手机上,出发之前照着念了好几遍。因为现场会忘词,不知如何拓展。
03)自己发言过程中被插话后,不知如何拿回“主导权”,自己要说的内容通常会说不完。
04)“水话”太多,口头禅多,高级词汇少,经常出现“我觉得”“我认为”等词汇,专业度下降,可信赖度低。
现在并不完美却明显进步的样子:
01)不紧张,不怯场,自然顺畅,轻松自然。
02)更加完整流畅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自然的“控场”,对于别人的补充内容,插入的话题,能够自然的回应并回归自己的主题;
一些心得:
01)不去做,然并卵
电影《后会无期》中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就去做!学会说话不是要学会多少说话的技巧,而是到现场去实际的沟通交流,体会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挑战的感觉,带来的反思才会真正促进成长。
02) 使用“高级词汇”
与“可能合适吧”、“或许能行”、“或许好用”这类词语相比,“妥当性”、“必然性”、“操作性”这样的表述,不是更值得信赖吗?
03)控制“水话”
时刻注意自己使用“嗯”、“啊”类语气词的频率,留意自己语句是否重复,注意观察自己的口头禅,有意识地去控制。
04)15秒主题法
在听小伙伴讲述的时候,经常会对某一个点很有共鸣。但是通常过了一会这个灵感就一下子消失了。
所以最好立马记下你感兴趣的这个点,并快速的从:为什么感兴趣,你的感悟,实际的经历,以及最后的总结入手,找准时机做补充。
05)抓住论点,联系实际
打草稿是必要的,但是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把自己想要分享的点以及想要扩散的论点记下来,现场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最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比较通俗易懂。
我永远走在更好的路上,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