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响起,一觉醒来,任凭倦意睡去,再醒来,翻个身,再睡去,浑浑噩噩,天昏地暗。
当休息时间的到来进入到了潜意识,大脑中那匹享受的野马挣脱了缰绳,任它放纵,无法抗拒。
回想过去,类似的情形每天都在发生。
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里,即便并不是有多么疲惫的情况下,也只想躺在床上,刷刷垃圾信息,看看搞笑视频,或是想睡一会儿,只要不让肢体和脑子活动,怎么都舒服。
连续早起晚归工作了一个星期,好不容易熬到了休息日,哪怕之前信誓旦旦暗自决心要早睡早起,要利用珍贵的闲暇时间看书和学习,等真正这天到来时,想着前面已经努力了一段时间了,也该放松一下补充体力了呢。
就跟下课铃响起老师却在拖堂,此刻心思早已经九霄云外,一个道理。下课铃已经响了,没有人能够剥夺我那神圣的休息时间。
或者自我安慰:我必须需要放松一下,才能更好的继续战斗。
不是要否定休息的疗效,怕的就是你总是用这个借口去掩盖总想偷懒的真实内心。
无论有什么理由,也不谈对错与否,任何时候的放松和享受本质上都是人性中的懒惰。
诚然,适度的放松才能让人保持饱满的状态,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把握好分寸,为了回血,让自己打个二十分钟的盹儿,结果往往一不小心,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紧张到放松很简单,像闭上眼睛滑滑梯一样自由下坠,但要走出舒适,进入反人性的工作或学习状态,那一刻你却需要和自己大战三百回合。
一个人最终能否实现他的梦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和人性斗争的胜利次数,赢的多的人,我们说意志力强大,才更有可能。
科比在退役演讲时说:
Those times when you get up early and you work hard; those times when you stay up late and you work hard;those times when don’t feel like working — you’re too tired, you don’t want to push yourself — but you do it anyway. That is actually the dream.
那些你早起的时光,那些你努力工作的时光,那些你熬夜的时光,努力学习的时光,那些你感觉自己没有在努力工作,感觉太疲惫的时光,那些你不想再逼迫自己,但仍还是选择继续那样做的时光,那就是梦想。
我不是想写一篇鸡汤,那些你不想做但最后还是去做了的时刻,才是你行而别人不行的最好证明。
走出舒适后,其实更自在。
醒来睡去,睡去醒来,反复几次已是上午十点。窗外晴空万里,阳光催人奋进,愧疚羞耻之心让我不得不爬起来,打开电脑,继续做那些躺在待办列表中吃灰的事情。
在那个爬起来还是睡过去的分界线,心里面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说不上来究竟是为什么,也许本质上还是害怕即将到来的不自在,毕竟被窝里才是舒服的天堂。
可当我正式进入到做事的状态,打开各种自媒体后台,在公众号里面排版编辑文章,将已经做了一半的事情继续推进,那一段时间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刚刚被窝中的安逸,转而进入到平和且充实的微微喜悦中来,而之前所有的担心和害怕,其实通通不存在。
任何一天的起床都能体会到这一点,掀开被子,坐起身来,穿好衣服,洗脸刷牙,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之间的窗口期,不过三五分钟。
好比几十年人生中的某段灰暗时光,从遭到打击到再次走入正轨,中间的转变和调整也不过三五个月。
重要的是,要有那份拥抱变化的勇敢,与最狂最开心的喜悦难以维持一样,最难最刻骨的痛楚同样不会持续太久,所有的变化最终都会走向平和,那种自在安定的平和。
切换状态的练习每一天都在上演,为什么早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像是上刀山?归根到底还是他们都不具备灵活“变态”的能力。
这里的“变态”,更多指的是从舒适到痛苦再到平和,他人称为:自律。
这样思考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那些持续早起的人能够取得大多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每一天就好比每一段人生的浓缩版,从昏睡到清醒和从放松到工作,与从校园到职场、从热恋到单身、从迷茫到坚定方向一样,由奢入俭罢了。
今天的写作练习到此戛然而止,凌晨一点多了,眼皮在打架,脑子也在糊涂了,今天写的杂乱,但反省的东西却很宝贵,日后当做写文章的素材和角度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