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行走的人生》。这本书就是收集了生活当中的一些随笔,第一部分包含他到各个地方旅行的一些感受,第二部分是他平时看的那些书,第三部分就是他生活当中发现的一些感悟。总提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收获,首先读书的好处就是读别人的经历,也能找到一些共鸣,让自己有所收获。第二方面,俞敏洪也是一个成功的人,向他学习,成为他那样的人,过想要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8780445/81e6f74fbfd68961.jpeg)
首先先说旅游这部分,他去过很多欧洲的地方旅行,然后里面提到欧洲的一些古迹,保持的很好,基本上一个城市分成两个区域,一部分是保存完好的古迹区,作为景点, 另外一部分就是现代的生活区,两部分相互依存,生活区以古迹区的景点为生计,同时也可以享受现代科技的住宅。反观中国,很少有保留那么好的古迹,比如说北京的城墙,如果当时没有拆的话,在旁边建一个北京新城,5000年的历史文化就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有更多实物了。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就是,到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当地可能有小偷啊,买东西宰客,所以在去旅游前都很谨慎。但是他真正到那个地方旅行之后,他遇到了一些人,给他们带路很热情,方向手里的活给带路,到了地方转身就走了,根本没有跟他们要小费。反而受到别人真诚对待的时候,他还主动给了别人小费,这种反差反而让人学会尊重和感恩。
第3部分,给大家介绍几个他的观点,其中他的一个观点是:钱要怎么花才算幸福?这里面他介绍了一个对比,说到一个海边儿度假,你看到在海边儿,在那悠闲的躺着的,一看应该就是从美国呀或欧洲来的去度假的人,全家人在沙滩上一待可能至少一个星期,有的时候可能会待半个月,在那看书,晒太阳,喝啤酒,聊天儿。对比而言,中国人去旅游可能就是走马观花的去看一看。他说这个也正常,因为之前中国人闭关锁国那么久了,所以终于开放了,有钱了,第一件事把满世界先看一看,然后等中国人真的跑遍了世界的时候,会像美国人那样停下来休息享受假期。中国人穷怕了,现在就是抓紧一切机会赚钱。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你要的是什么?你为什么挣钱?有钱是没用的,只有把钱换来真正的幸福,那才有意义。
然后第2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和孩子教育相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这里面提到了吴军的一本书《大学之路》,讲吴军跟他女儿探索世界各个名校,去了解这个名校的历史文化,然后介绍怎么去申请,需要哪些准备?对比了一下中国的教育,其实我们的学校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纯粹的教授知识科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你看一些美国的一些名校,他有一些学校的文化,所谓的文化就不光是要教授你知识,而且还要教受你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说拼搏精神,团队精神,还有领导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这些帮助你学会良知,理性,人爱的教育,这个也是中国大学现在缺乏的。然后它里面提到了另一个区别,就是中国大学现在都是按专业划分的,比如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可能学英语,所有科目都是围绕着学英语而来,同样学计算机的话那学英语的内容就很少,但是国外的一些学校都是综合性大学,就是比如说前三年都是让你学全部的学科,很均匀的去学习,第4年的时候会专注跟你专业相关的,像物理,数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之前所学的都会辅助你,最后当你自己学的足够广的时候,你才能在某一个领域达到创新啊,融会贯通。
他介绍的一些书,有小说类的,史文文化书,还有纪实类的。书单我都总结出来,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一看,特别是跟历史相关的一些书我都没有听过,但以后我们可以买来看,不管是我们了解或者给孩子了解都挺不错的。
《周有光百岁口述》《走读周有光》
大冰的《乖,摸摸头》《他们最幸福》《阿弥陀佛,么么哒》
崔永元的《我有一事,生死与之》刘瑜的《看见》《民主的细节》
《无印良品的设计》
《走出非洲》《深入非洲三万里》
小说《浮生梦》《蝴蝶梦》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陶立夏的《岛屿来信》《练习一个人:当我开始爱自己》《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
傅真《藏地白皮书》《泛舟不系之舟》
小说美国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罗丹岛之恋》《分手信》
历史书,维吉尔,希利尔《美国学生世界历史》。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7张面孔》。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历史》
杰伊哈曼的《创新启示,大自然激发的灵感与创意》。
企业的发展。《周鸿祎的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日本人作家陈舜臣的《十八史略》
历史类罗马人的故事《迷途帝国》《罗马人的故事》《文艺复兴是什么?》
吴军的《浪潮之巅》《文明之光》《大学之路》
马克李维的《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偷影子的人》
政治哲学,刘擎前的《中国有多特殊》
历史类,入江造的《我们生活的时代》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