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沪宁《政治的人生》有感
文/行走
静夜思: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的经历当外界的喧嚣归于宁静,结束一天的行政事务,我开始回想一天的工作,对照昨晚列出的清单,看是否漏项,已经完成的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失误,顺便把明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以免事多遗忘。如果今天的工作有失误或者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还会继续想想为什么失误,以后如何避免。如果某件事做得不顺需要完善提高,就会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如何改进。我做这些纯粹是因为习惯了,所要求的也不过是力争今日事今日毕,避免工作出差错……偶尔不那么忙的时候,也会想想诗和远方,看点与工作无关的闲书。看书时,一手翻书、一手拿笔,边看边记所思所想,边改错字病句……如果说,这些也算思考的话,绝大多数都与行政工作有关。
1994年的王沪宁,在形式上也做着同样的事,不过他是“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与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这些思想享受结集出版,就是大家看到的《政治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等词汇。不由得对照起自己的习惯来,所谓天壤之别,差距体现尽在此处。
我的所思所想,对提高工作效率、在上班时间完成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是很有成效的,但跳不出工作的范畴,出发点还是工作,注重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是现实的、功利的,讲求短期的效果,偏向纵的延伸,是为减轻体力劳动而进行的初级、轻浅、蜻蜓点水式的脑力劳动,是被迫养成的习惯,有点苦。
王沪宁的思考,关注的是行政工作和研究领域以外的事,是思想的享受,偏向理性和博闻强识,是横向的拓展,没有现实的需求,出发点在于兴趣,是理论的、纯粹的脑力劳动,是主动为之,是乐在其中,有思想的闪光点,用文艺一点的话说,是诗和远方。但思考又不单单停留在此处,久而久之,墙内开花墙外香,并不觉得辛苦。
比如书中写到的对“经济化政治”的思考,让我联想到,长期以来GDP都是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导致大家都注重发展经济而相应地忽略了抓政治……,以致某些地方出现使发展陷入涸泽而渔、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困境,1994年的王沪宁是不是在当时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总结成“经济化政治”。后来中央出台了“不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体系,强调把经济与社会、民生、生态等综合起来考评,是不是受到了他当年思想火花的影响延续发展而来?这与现在的“生态经济化”“绿色发展”等新理念,以生态来考核经济,又有什么内在联系?保护好生态也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也能产生绿色GDP,这是观念的进步,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政治的人生》大多数都是简短的日记式文章,短不过一段话,长也不过两页,记录的是1994年王沪宁的零散式思考。我们很多人都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中学也有要求写日记,常常不知写啥、有啥可写。如果那时我就读到了这册书,肯定不愁日记无事可写。
一件事做得久了,就养成了习惯,偶尔不做,就不舒服。这种零星的发散式思考如同天上的点点星光,它不同于碎片化阅读,记录下来就是灵感,就是思想的闪光点,假以时日,用思想之线串起来,就成了理论、体系,理论先行、思想先行,实践的步子会迈得更稳。主动思考、享受思想的好处在于,不会夜不能寐。
每当要写大材料时,我时常俞夜俞清醒,思维俞夜俞活跃,走路想、吃饭想、睡觉想……因思而不得睡不着,因睡不好而焦躁、担忧,弄得自己精疲力尽。所幸的是,那些程序性、事务性工作,不需多少脑力就能做到的,不管精神状态好不好,基本都能应付过来。这大概就是做不到思想享受的魔症。
所思所想,有时记录在笔记本上,有时就写在手机备忘录里。当天完成了的事,不重要的即删去,清空手机备忘录;重要的添加完成情况,以备后查。一时完不成的、临时增加的、过一段时间才需要做的,就继续留在备忘录里,随时提醒。
虽然目前还做不到古人的“一日三省吾身”,相信只要坚持、拓展,距离思想享受就会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