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纪录片解说词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3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3

作者: 893b0201d072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23:41 被阅读155次

第三集

暮鼓晨钟

保皇与革命

修建于明朝的钟鼓楼是京城的报时台,过去无论文武百官还是黎民百姓大多依据它的报时来安排生活。1900年侵入北京的八国联军将大鼓毁坏。从此这威严的鼓声便沉寂了。 1901年的新政,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相反,官场的腐败,洋人的欺辱,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变化莫测的时局政坛,使人们对清政府的统治愈来愈失望。这是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讽刺时局的漫画。 1903年,一部题为《官场现形记》的小说风行全国。它辛辣地描写了清末官场上的种种丑态,当时被喻为照妖镜。京城鼓声沉寂的时候,千里之外的黄埔江畔的钟声却响彻云霄。庚子之变后,一些维新爱国志士离京南下。上海这座商业城市开始成为新兴政治力量的聚集地。这是上海一处著名的建筑,原名慧淳园,由外国人所建。后来无锡人张叔和买下此园,改名张园。它曾是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 1900年7月,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一批维新爱国人士在张园紧急聚会。社会名流八十多人参加了集会,号召国人关注政治变革,实现宪政,为建立二十世纪最文明的国家而努力。由著名维新人士唐才常召集,会上发起成立中国爱国会。容闳 、严复当选为正、副会长。这一年一本叫《戊戌政变记》的小册子在上海悄悄传阅,作者梁启超。两年前发生在北京在高层那场的政变内幕再次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戊戌变法失败后, 康有为 、梁启超流亡海外。1899年7月6日光绪三十岁生日的当天, 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宣称反对慈禧 ,拥戴光绪。在他们看来,只要光绪皇帝复政,变法维新之治就会实现。不断壮大的保皇会势力,使慈禧大为恼怒。1900年她下令将康有为的祖坟铲平,以泄私愤。和康有为不同,梁启超在日本闭门读书已经整整一年。在此期间接触大量的西方民权和自由主义观点,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革命志士孙中山等人广泛接触。 30岁生日那天,梁启超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心迹。 1903年5月,梁启超赴美国考察。在这里拜见了美国总统希奥多.罗斯福。 此此时著名的革命党人孙中山也在美国。1903年9月,他在檀香山发表演说,公开宣称与梁启超虽然私交很好,但政见不同。他认为革命和保皇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后来的历史证明: 孙中山注定将代替康、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孙中山与革命党

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孙中山最早的照片。那一年,他十七岁。在美国檀香山,他断发立志投身革命,留下这张照片。四十六岁时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中国千年来,是世界上头等的强国。那么为甚么我们这个国家现在变成这个地步呢?因为我们的国民睡着了。我们中国人应该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大家要醒醒,醒醒。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这里,广东香山,幼名弟向,上学时改名孙文。在家乡他一直生活了十二年。那时候太平天国的故事,还在家乡广为传颂。造反英雄洪秀全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英雄。当时他的同乡康有为已是中国赫赫有名的思想家。 1893年,二十七岁的孙中山,向正在广州讲学的康有为求教,遭到拒绝。后来孙中山选择了比变法维新更为激进的革命道路。 1883年,十七岁的孙中山来到香港求学,先后在中央书院和南华医校读书。在这里广泛接触世界先进的思想学说,并与陈少白等人经常聚会。孙中山后来说:「我的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 檀香山是华侨聚居的地方。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孙中山的故居。1894年冬,孙中山决定在这里组织革命党。11月24日,「兴中会」成立,提出「振兴中华」的爱国口号。第二年,兴中会计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这是十九世纪革命党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消息使清政府恐慌万分。 孙中山成了通缉要犯,被迫流亡日本。 1896年,游历英国伦敦的孙中山被清驻英使馆诱捕。在他的老师康德黎等人的营救下才得以脱险。孙中山的遭遇受到英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后来孙中山用英文写作了《伦敦被难记》一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革命家孙逸仙这个名字开始被许多国家的人所熟知。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孙中山侨居伦敦,详细考察西方国家社会风俗和政治制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成为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政治思想。那时候,思想变革激烈的日本成为孙中山策动革命的大本营。几年前,日本报纸的一条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达日本」启发了孙中山。他对同伴说:「那我们以后就叫革命党吧!」 1902年间,一本名为《孙逸仙》的书在国内悄悄地流传。它的作者是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译者是章士钊。一年后,章士钊成为上海《苏报》的主编。

三、《苏报》案

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租界碑,见证了上海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清政府在上海划出一块土地交与英国人使用。此后,租界成为外国人在华的独立王国。从这些当时的影像数据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外国人在上海的那种耀武扬威的姿态。在租界,外国人有着自己的管理机构工部局,而且拥有自己的部队万国商队,以及维持治安的警察。这些形象古怪的外国人是当时上海的一道风景。租界标榜的自由是一种英美式的自由,市政当局只管维持生活和商业秩序,而对信仰、言论、新闻出版等很少管制。客观上,为当时中国的反清爱国志士提供了宽松的舆论环境。当时的望平街属租界当局管辖。在这条不过二百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几十家报馆和书局,使这里成为上海的报业中心。 1903年,一桩围绕报纸的诉讼案,成为上海文化界关注的焦点。《苏报》最初只是一家商业小报。这年5月章士钊被聘为该报主编。此前,章士钊一直从事反清活动,曾先后遭到清政府七次通缉。接手苏报后,他大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陆续刊登介绍邹容名著《革命军》的序言《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鼓动建立中华共和国。章炳麟的文章甚至称光绪皇帝为小丑。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使清政府决心取缔苏报。而租界一直有自己的治外法权。1903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又出台新章程,规定「会审公廨」负责所有案件的审查工作。而对发生在租界的案子清政府无权擅自办理。(清廷)只好以政府的名义向上海的「会审公廨」控告章太炎等人。 1903年7月,大清帝国的政府连发两道圣旨要求引渡(章炳麟和邹容)二人,封闭苏报。清政府和上海公使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谈判。远在北京的慈禧对此案十分关注。为了镇压革命者,清政府不得不向洋人低头。在颐和园,她展开了夫人外交,赠送贵重礼品给外国公使夫人,以便各国同意引渡苏报案犯。在会审法庭上,章炳麟和邹容视死如归,神色从容。围绕苏报案的审判和交涉无形中为反清革命作了宣传。随着罪状的公布,章太炎等人的作品和主张不胫而走,广为传播。经过一年审理,两人被判短期监禁。 1905年4月,邹容病死狱中,年仅二十岁。1906年章炳麟刑满出狱,远渡日本。邹容和章炳麟这两位革命先驱,彷佛夜色中呼唤黎明的两颗星辰,成为世纪初中国最响亮的名字。就在清政府为苏报案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东北又传来战争的讯号。

日俄战争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904年2月8日,离春节还有8天,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这一天停泊在旅顺口的俄罗斯海军舰队突然遭到日军的炮火猛烈攻击。日俄战争由此爆发。东北是大清帝国崛起的地方。作为(清室的)祖上圣地,清政府一直禁止移民东北。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山东河北一带的贫困农民,兴起「闯关东」的热潮。这片长城之外肥沃的黑土地、成了他们新的安家立命之所。这是世纪初的沈阳,从照片上看,当时的东北已经相当繁华。濒临东北的俄罗斯帝国对这片土地垂涎已久。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俄罗斯强占了这里大片土地,并一直企图独霸整个东北。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一直觊觎着东北平原。本世纪初,日本利用从中国获得的大量赔款在东北建厂开矿,掠夺资源,并制定了十年扩张计划。当俄罗斯威胁到日本的利益的时候,一场意在抢占东北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以旅顺为起点的日俄战争,迅速蔓延到整个辽东半岛。2月12日,清政府宣布中立,并为两国划出了交战区,任凭日俄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成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的看客。战争延续到1905年,日本军队节节胜利。占领了旅顺口后,日军又在辽阳击败了俄罗斯的主力部队。俄罗斯军队的惨败使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迅速恶化,并引发了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府不得不宣布实行宪政改革。日本的崛起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在这十年前甲午海战中,它曾击败了大清帝国,如今又战胜了一个欧洲劲旅。此后日本一直控制东北的南部。日本奠定了它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对日俄战争的结果,中国朝野反应强烈,实行宪政后,日本的崛起使人们颇受震动和启发。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朝廷重臣,借此大造舆论,呼吁清政府实行宪政改革。1905年9月,日俄两国宣布停战。在他们清点各自伤亡数字的时候,发现两国伤亡的总人数不过十万人,而无辜中国平民的伤亡人数竟是他们的三倍之多。日本的随军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制成幻灯片在国内放映。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屠杀中国人的现场,自己的同胞成了麻木的观众。这一情景深深刺痛了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从此以后他弃医从文,走上思想启蒙的道路。在旅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日俄战争的战争遗迹。这些耸立在中国领土的别国的纪念碑,无言地见证着上世纪初一个民族的耻辱和贫弱。

同盟会成立

1904年11月, 慈禧迎来了她的七十大寿。为了显示圣明,她颁布诏书赦免了少数戊戌变法案成员。但其中并不包括康有为 、梁启超。在颐和园,祝寿大典依旧盛况空前。京剧成了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慈禧最喜爱的演员杨小楼精湛的演技不时博得满堂喝采。鼓乐声中,人们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正在经历战争之苦的国家。、宫中还破例放映了电影。但不巧的是:胶片起火燃烧。这种不祥之兆,使慈禧大为扫兴。在长沙,以反清救国为己任的华兴会积极筹划,准备趁慈禧七十寿辰的时机举行起义。一年前, 黄兴二十九岁生日那天决定创办的华兴会是当时最大的革命团体。在上海,一群浙江知识份子成立了光复会。他们提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的口号。当时任会长的蔡元培曾主张用暴动和暗杀的方式,寻求革命的成功。惠州起义失败后, 孙中山在海外继续宣扬革命。1905年4月, 孙中山来到比利时访问社会党国际。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候,他自信的说:「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用了三十年,而中国只需要十五年。」他的革命思想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里,他接受了留学生朱和中提出的建议,决定在留学生中和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在武昌,由革命党人组织的「科学补习所」开始在新军中发展力量。新军这支清政府赖以维护统治的军队,成为培养革命火种的土壤。六年后,正是从这支军队中,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百年前的日本,是中国青年向往的地方,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开始派留学生赴日学习。1905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有近万名。他们大多剪发易服,著书集会宣传革命,并成立各种组织。日俄战争时,留日学生组织了拒俄运动,培养了大批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青年。1905年7月, 孙中山从欧洲抵达日本,受到留日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日本孙中山与黄兴第一次见面,开始了他们精诚合作、创建民国的历程。1905年7月30日,六十多人聚集一堂,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作为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她(中国同盟会)担负起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任。

一个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潮,已为期不远了。

五大臣出洋

1905年孙中山手书「四方风动」这四个大字形象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这年11月,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在创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公开提出了三大主义。民报成为当时最畅销,最有影响的杂志。随后,国内外同盟会(支部)纷纷成立。孙中山形容说,当时的形势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这一年为了反对美国排华禁约,国内掀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在上海,愤怒的人们烧毁了美国驻上海领事的汽车。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面对「四方风动」的政治局势,清政府不得已做出了变革的姿态。在大臣伍廷芳的建议下,清政府改革律法,废除凌迟等惨无人道的酷刑。这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命载泽等五人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为立宪做准备。 1905年清政府五大臣准备从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出发巡察各国。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青年人怀揣炸弹,也尾随上了火车他叫吴樾,是当时革命党中的暗杀团成员。可惜炸弹不慎提前爆炸。但失败的暗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哄动。五大臣考察的行期不得不推迟三个月。对于这些从未走出过国门的大臣们来说,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旅行。他们分头考察了英美等十三个国家。二十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正沉浸在平静、安祥和富足的生活之中。现代化的便利通讯,先进的交通工具,新鲜完备的娱乐设施;一切都让五大臣感到新奇。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像他们当时的复杂心态。不知道拖着长辫的载则、端方是如何出入欧美议会的。在美国三藩市,端方曾被宾馆的旋转门所困,狼狈不堪,一时传为笑谈。在考察过程中每到一处,五大臣都要给朝廷发回一份介绍该国国情的奏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找到了这些奏折。这些类似游记和观感性质的文件生动纪录了中国人最初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种种心态。 1906年,经过大半年的考察,五大臣陆续回国。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使五大臣在给朝廷起草正式报告时发了愁。几经周折,报告的一部分交了给主张立宪的梁启超来完成。而此时他正流亡日本,是朝廷的通缉犯。在奏折中他们力数了立宪的好处。这份报告对慈禧下决心实行新政起了很大的作用。1906年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过预备过渡期为九年。而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这种所谓的改革,充满疑虑。革命党人更是给予坚决的抵制。清朝政府已经无法改变自己腐朽软弱、卖国的形象了。

百年苦乐

徐徐拉开的世纪之幕,依然你方唱罢我登场,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革命党,朝廷官员各演各的角色。此时在中国最重要的城市,都能见到洋人设立的租界。他们住着最豪华的洋楼,尽情地享受着特等公民的快乐。但“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标牌,记录着这种快乐背后的无耻。这是一张晚清妓女出局的照片,这是后来名扬上海的“十美图”。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里,成千上万名的女性以卖笑为生。围绕着她们的,是一群醉生梦死的人,这些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娱乐方式,比如抽鸦片,赌博„„灯红酒绿之外是无尽的苦难。忧心忡忡的不仅仅是革命党人,更多的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民众。 1904年春天,伴随着一声汽笛,两千多名华工踏上了去南非的旅程,华工史上又填上充满血泪的一页。 1903年,武汉创立湖北幼稚园。尽管免费,一般人家仍敬而远之。结果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成了首批享受现代幼稚教育的人。

相关文章

  • 电视解说词

    纪录片-解说词分析 片源:《航拍中国第三季》 画面解说词分析清澈的泸沽湖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云南的云,不光飘在天上...

  •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3

    第三集 暮鼓晨钟 保皇与革命 修建于明朝的钟鼓楼是京城的报时台,过去无论文武百官还是黎民百姓大多依据它的报时来安排...

  • 海上的骄傲 ——评纪录片《南海一号之浮出水面》

    纪录片《南海一号之浮出水面》采用了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解说词为主体结合了背景音乐和同期声,围绕中国历史考古团队...

  •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6

    第六集 山重水復 袁世凯 1911年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专门请来天津照相馆的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送到上海东方杂志上...

  •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1

    开篇: 20世纪,正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都在我们心...

  •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2

    第二集 迟到的变革 慈禧流亡 得胜门,清代皇家军队得胜还朝的凯旋门。1900年8月15日,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时候...

  •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4

    第四集 帝国的终结 溥仪登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 公元1908年11月13日晚上,一支不寻常的队伍离开紫禁城急...

  •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7

    第七集 少年中国 新旧之间 民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孔庙的香火忽然兴旺起来。满清帝国的崩溃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空白,孔...

  • 《最美公路》

    (大型人文艺术纪录片导语,解说词~根据电视记录)幅员辽阔的中国,拥有广袤无垠的大陆,四百八十多万公里的公路,纵横交...

  • 圆梦时代,全新五局,辉煌中国

    圆梦时代 全新五局 辉煌中国 ——观央视纪录片《圆梦工程》有感 百年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lf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