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照在《故事照亮未来》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故事。罗马时代著名的建筑师维特拉维斯曾在自己的经典著作《建筑师之书》的序言里提出,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来检验一个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问这个人:“什么东西能在你遭遇船难时救你,让你活下去?”接着,维特拉维斯描述了一个罗马人在海上遭遇船难后漂流到陌生的海岸。上岸后他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交到了朋友,找到了工作,最终积累财富,赢得了社会地位和尊重。这段描述之后,维特拉维斯写道:“我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受教育。”
的确,凭借教育,我们可以把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在我们遇到困难,陷入困境的时候,激发自身的潜能,利用这些知识和能力重新自立。所以,维特拉维斯在他的书中反复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并不是单一知识体系的教育,而是“大杂烩”式的教育。
他指出,一个建筑师应该学画图、数学、法律、医药、音乐、几何以及天文学。在成为一名建筑师之前,要先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一切职业、事业发展的根基。知识会不断地被更新迭代,已经发明出来的东西会被拆解取代,只有思考习惯和学习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改进,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也许会有人说,学那多么东西,最后能用到的究竟有多少?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这种思维仍陷在“功利化实用主义”的学习模式中。我们对这个模式其实并不陌生,它在某种程度上一直主导着中国的教育体系,甚至目标。读好的中学是为了考入好的大学,大学里考各种等级证,是为了就业。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就业之路的开端就成了学习思考的尽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忽略的是学习与思考的核心目标——心灵的构建。就如维特拉维斯所说:“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和建筑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目,其实是为了准备建筑师真正能建构出最精巧的机械与建筑——自己的心灵。”
心灵需要构建和滋养,就像建筑需要建造和维护。不同领域的知识能让心灵流动,而不是死水一潭,心灵在动态中也能够吸收各种各样的养分,不至于“营养不均”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很著名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就是这个意思。通过接触不同的知识,让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触角都得以延伸,每一个层面都得以扩展。这样,我们的心灵就能充实、丰盈,并且鲜活。
2015年和2016年,我共读了208本书籍。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历史、法律、小说、美学、商业、哲学、宗教、数学等等。读的越多,我越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的浅薄。这些不同领域的书籍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告诉我一个相同的道理:心灵的构建离不开学习和思考。学习是求知,思考是求真。真知合一才是心灵成长的动力,也是教育应有的模样。一个人在学校里得不到的引导和支持,必须要通过自我教育来获得,而自我教育最便捷的方式则是阅读。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我始终相信,阅读是求知的不二法门。
在阅读中,我们的思维体系和知识结构被建造起来,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内心触动也被调动起来,理性与感性很好的在我们身上得以体现,我们开始关心看似与我们毫无关联的人和事,因为我们已经明白,宇宙之下,万事万物都映照着彼此的影子;我们开始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进行反思,因为我们看到了无数种生活的轨迹;我们开始追寻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知道生命总有尽头,但人类存在的意义终将延续。
多样化的阅读奠定了求知的基础,求知的广度又激发我们探索求真的深度。在获取“综合性智慧”的旅程中,我们成长、蜕变、破茧、进步。这些都是不可能从狭窄的渠道中得到的,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相同和差异。维特拉维斯告诉我们:“也就是回到哲学、文学、音乐,乃至医学、天文学的总和思考里。”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开放自己的心和脑,捧起一本我们之前并不熟悉的书来阅读和思考,也许我们就能开启综合性智慧的探索之旅,并一步一步拓展和丰富自己的心灵。
我是Lee,在终生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