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历史书,经常把人名地名和事件的细节给记混了。经常想,历史书以及历史学科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人物,事件的堆砌的话,那几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个疑问,吕思勉先生在开篇就讲清楚了。“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社会的变化固然有“山崩”那样的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大事件,但是更多的是常人所做的常事。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么这个潮流的根源、动力、流向、构成等因素应该才是历史学科研究的重中之重吧。大家往往看重的是大英雄大事件,这些大英雄大事件犹如潮流中的漩涡风暴巨浪,而往往忽略了背后的成因。 前一段时间看了朱苏力的《大国宪制》,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以“潮流”本身作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的,看得很过瘾。但是这样的书籍不是很多。
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态度,则主要是“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类的劝谏或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镜鉴作用,故而,在古代史书中忠奸美丑善恶美丑分明。但是历史内在的逻辑是什么呢?很多书语之不详。
吕思勉先生的这部书起于太古时期,迄于民国时期。因为是普及读物,所以语言通俗生动(不过说实话,语言不是很隽永,呵呵!)但是对于史实,有自己的评论,但是这些评论太少了,而且不成系统,看得不够过瘾。看看这本书,也算是重新把中国的历史大致浏览一遍吧!
(眼见已到岁末,读的书数量之少,令人汗颜,没有什么借口,主要是心态浮躁所致,年尾的这几天再读两本书,凑个30本的整数吧)
吴越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