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159、160页。
对于烦恼多的病人,笔者常提出以下的解释模式。
1. 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则W=D/B。许多病人看到了欲望与烦恼的正比例关系,企图用“想开”、“看透”来压抑欲望,以达到无烦恼的境界。他们的亲友通常也这样劝他们,但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黑格尔写道:“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可见,企图消灭欲望就等于企图消灭“我”。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上述公式的另一面,即烦恼跟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成反比。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永无满足之时,但只要我们采取使得欲望满足的有效行为,就可以减少烦恼。甚至有可能,一个人在行为过程中便可以体验到愉快(手段之目的化)。
2.读者不妨去调查了解几位烦恼少而快乐多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总是在采取某种有效行为去满足欲望。可见,一个人的烦恼,与其说取决于尚未满足的欲望的强弱和多少,毋宁说取决于有无使得欲望满足的有效行为。压抑欲望的人,欲望并不消失,反而对抗性地加强了。压抑的直接效应是使有效行动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愈是压抑欲望,烦恼愈甚,道理在此。更糟糕的是,压抑使欲望变得模糊不清,代之而起的是一大堆“应该”。
黑格尔写道:“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是二元的、分裂的、仅仅是矛盾着的东西。”通俗地说,苦恼就是“应该”与欲望二者之间的心理冲突。(黑先生的话确实深奥,不能得其以然。)
3.神经症病人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总以为直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欲是容易的和可以成功办到的。其实不然,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行动去间接的改变我们的思想、情欲。这也就是所谓有效行为的一个重要含义。神经症的要害,不在于病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情欲,而在于病人不通过有效行动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病人的典型表现是 整天冥思苦想,为苦恼而苦恼,却很少采取有效行动。
4.道理很简单:思想、情欲就是“我”,老去控制思想、情欲,意味着“我”老是跟“我”作对 这是典型的心理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