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
看到这则新闻后,有个朋友看到这句话,随口说了句“不过这孩子也挺乖的,居然在跟自己的爸妈讲道理?”。
他一旁读中学的儿子默默说了声“大人什么都不懂,才懒得跟你们讲,无所谓了,都行”,朋友听完一身冷汗是有的。相信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上,存在点问题或困惑。
关于此话题,我想起几方面,一方面是时下流行了这种“凭什么”式的较量,另一方面是阶层跨越压力下,“鸡血式”教育的悲哀,毕竟这种现象不是个例,还是挺普遍的。
一 关于较量
不知何时开始,原本应该是一个阵营的彼此,默默开始了较量。再加上很多媒体信息的助攻,更是放大了这种较量。于是出现了很多类似“凭什么”的句型。
就像这个被吐槽的侄子,就是这种“凭什么”的情况,“你这么差,凭什么拥有这么优秀的儿子”是这样的思维逻辑。类似的还有“我没要求父母年薪百万,父母凭什么要求我考第一?”
看着好像都是从孩子角度出发,来表达这种不满,甚至是愤怒。紧接着就有了各种对不起,貌似要妥协,其实未必,硝烟还在继续,永远不会结束。有了孩子代表队的心声,“对不起,我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妈妈们也不甘示弱,“对不起,我成不了这样的妈妈”。就这样本是最亲密的人,开始了互怼,互相对不起。那么究竟关系里是否有亏欠?是否有比较较量呢?
不仅在养育关系里,在亲密关系中也有了各式的较量
你又没有六块腹肌,凭什么要求我36D
你又不是处女,凭什么要求我有房有车?
你没车没房,凭什么要求我真的爱你
很多时候,就是这些看着无道理没有关联的事情之间,竟然就真的产生了较量。
这种较量放佛席卷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中就存在着较量一般。
我就没想当个有钱人,凭什么要求我有上进心?
凭什么你伤害了我,还要我一笑而过?
凭什么你道歉,我就得原谅你?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要我让着你
看了这么多的“凭什么”的句型,有没有头脑更清楚了,腰不疼了,腿不抽筋了,一口气能上六楼了的感觉。乍一看仿佛挺有道理,实际上这种较量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另一方面这种较量,看上去更像是交换,或者说又多了那么一点理所当然。实质上,只要是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交流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更不只是交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最先考虑的是交换,那就已经开始输了。
再者很多自媒体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片面的解读,在不断的放大这种差异性,激化矛盾,准确说是在制造焦虑和恐惧。或者换个角度来解释,就是看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为什么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也不是,也不能。大多是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被事件的表象,无关要素,甚至个人的偏见影响。我们平常所谓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很难改变个人的固定范式,或者是自己的情感模式的。
二 鸡血教育的悲哀
有人说,这就是个没良心的白眼狼,枉费了他父母10年心血,早知道是这样,当初还不如生块叉烧呢!
但也有人说,就算是白眼狼,那也是父母熏陶出来的,娃娃才10岁就说出这样势利的话,估计平时家教也会很功利吧?
有人说的真好,自己琢磨还真是这样。
我们确实已经无数次听到过这样的话语,我之所以这么努力,只是想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貌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或者助长了“大逃离”。不管是来自成年人之口,孩子来自孩子的内心世界。较量的基础是,在我心里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我们不是一路人,或者说我和你们不一样。既然不一样,那么凭什么?
在父母的基础上,走向更好是父母,也是家庭的希望,这是好的。但是伴随逃离,彻底厌恶家庭和父母真的好吗?一个对自己家庭和父母都接纳不了的人,会尊重,接纳,内心深处去欣赏别人吗?显然也不会。
现在对原生家庭的探讨确实比较多,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我们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因素。但是内心深处没有真正接纳和理解的人,是逃不出的。
接下来看看我们网友的评论和态度。
@华军summer:我认为他的意思不是家里没钱,而是认为父母不上进,思想落后,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教育父母不容易,孩子要听话,而且拿自己到处炫耀,到处攀比,虚荣心爆棚,感觉家长这么不理智,作为大人依旧拥有这么不成熟的思想,甚至都没自己一个小孩子想得明白,说不配做自己的父母,只是恨铁不成钢。
@毛丽苏:为什么要喷这个孩子啊?明明这个孩子很理智,家里没钱,出国,也说了自己,好好学英语,凭自己本事出国,要二胎,确实也要考虑老大的感受和经济情况,啊,看得出这个孩子很优秀,但是父母就是特别爱拿它炫耀,让他很不舒服,而且很明显属于生个蛋,然后自己,非让孩子拼命飞的,所以这个孩子是很成熟很现实,但是说的没错啊。
@华军summer我认为他的意思不是家里没钱,而是认为父母不上进,思想落后,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教育父母不容易,孩子要听话,而且拿自己到处炫耀,到处攀比,虚荣心爆棚,感觉家长这么不理智,作为大人依旧拥有这么不成熟的思想,甚至都没自己一个小孩子想得明白,说不配做自己的父母,只是恨铁不成钢。
从网友评论来说,这个现象背后反应的问题其实挺多,最基本的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不同人持有的基本的观念,决定着言行。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孩子这么说,是和父母教养方式,教育目标,或者家庭环境熏陶脱不开关系的。
就周遭环境来看,我们已经培养了太多智商高但太现实太自私的孩子,或者说成年人。多少父母正在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记得小时候在杂志看过这样的故事。当然生活中也不少。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也是他家一亲戚孩子。
这个孩子,可谓“品学兼优”,学校里面积极上进,学习认真,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一向不错。老师比较喜欢,同学关系也还不错,有几个玩的好的哥们。但是孩子性格极度内向,在家里要么在自己房间学习,要么就是做点别的,总之和家人互动交流不会太多,也很少和父母一块上街或者做点什么。
起初朋友觉得男孩子嘛,又处于青春期这样也正常,没什么不好。直到后来听孩子妈妈说,孩子越来越自私,两口子辛辛苦苦最好的都给了孩子,但是孩子一点都不懂得感恩,而且对两口子和这个家庭表现出很多的不满。言语中表现的不屑,行为上更不懂得感恩和尊重。后来愈发严重。但是父母还是忍了,觉得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走出去就好,父母什么都可以忍受。
事实上呢?后来这个孩子进入了大学,性格基本没多大的变化,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不满越来越多,甚至说,公开场合别说你是我父母,你的穿着太丢人;甚至说别人问我父母是什么工作,我都不好意思说是农民,太丢人等等。
文盲不可怕,爱盲才可怕。
从小到大,我们学的太多,被教育的也太多,唯独很少有人教育我们爱,教育我们成人最基本的品质和德行。
固然要教育孩子上进,但是教育目标一定不是单一化的,非智力的教育更加重要,情感是无价的,不论是对情感的理解,接纳,还是体验。
“父母皆祸害”这种害人不浅的毒瘤言论一直都在,而且还被很多人去坚信。如果没有爱,就没有孩子,这是最基本的。
固然每个人都要面对原生家庭,但是没有爱,就不会有其他,探讨也是白谈。不管我们对原生家庭积极能量的获取,还是消极因素的逃离,没有爱,一切都不是,你什么都不是。
作者|罗清军,心理学科班出身,高级私人心理顾问,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天五点三十分,陪伴每一个爱与被爱的你,早起,晨跑,晨读,爱自己从此开始,学习、成长、改变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