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
10岁男孩全班考试拿第一,奥数、围棋样样精通,英语口语也很棒,这样优秀的孩子,却吐槽爸妈没钱,不配拥有他这么“优秀”的孩子!而自己的努力优秀,就是为了能够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
1、
同学都拿iPhone 7,但我只有儿童表这位网友十岁小侄子的生活,正是中国很多普通家庭孩子的缩影:
学习努力,考试第一
注重奥数和英语能力
培养围棋、轮滑兴趣
这个“优秀孩子”,活脱脱就是家长都在追捧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也是这个“优秀孩子”,竟可以如此狠准稳地直戳功利教育下普通家庭的痛点。
之前《月薪3万还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新闻余热未消,近日浙大家长“不要只在要钱的时候才给家里打电话”的演讲又戳中很多人的泪点。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最可悲的教育莫过于寒门养"贵子"。
10岁孩子觉得“父母没什么钱,日产车不够富”,但他的家境在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中应属中上水平,能上得起奥数、英语和兴趣班,也买得起儿童手表。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的所有,在孩子看来却只是比较后的心理失衡。
富养还是穷养?孩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价值输入?
2、
努力变得优秀,只为早日逃离原生家庭从客观层面来讲, 这个孩子的想法没有一处错误,甚至比许多大人更深思熟虑和目标明确:
1、学英语是为了以后能出国留学;
2、学围棋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大脑;
3、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缚。
努力变得优秀,只是为了能早日逃离原生家庭,这似乎已经变成很多从小地方来的人的奋斗路径。那些从小镇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以近乎逃离的姿态离开原生家庭,不愿意重复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现实被一个小孩用最粗糙直白的语言说出来,的确发人深思。
比起对这个10岁的男孩子进行道德指责,关注这件事背后的争议和反思更有价值。孩子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10岁的孩子,本该享受这个年纪的童趣和天真,如今却变得如此犀利和成熟,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父母之过还是教育之过?
3、
父母不容易,你必须争气听话
小男孩说,“感恩生他,但他不喜欢父母养他的方式。”而父母养他的方式,应该是中国大部分家庭都会有的“耳提面命”式教育——
“我的所作所为,这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话。”
“你要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有面子的孩子,别丢我们的脸。”
“我省吃俭用花钱让你上辅导班,你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呢?”
“我就是没做成什么,所以现在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努力啊”
一句句“以爱之名”,实则是道德绑架,让孩子们的心变得越加沉重。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一辈子倾其所有投注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感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吃最好的奶粉,上最好的幼儿园,为了上好学校买最贵的学区房,毕业了还得帮孩子托关系找工作,好像永远没有可以功成身退的一天。
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的确为孩子牺牲了很多,这种牺牲近乎壮烈和悲情。但他们真的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吗?
4、
爱不是晒朋友圈,我想要的是尊重
其实10岁孩子对父母产生一些抱怨和吐槽太正常了,网友小侄子”少年老成“,性格中成熟和理性的成分更多,也更喜欢思考,所以他说出了很多同龄人没说出口的话。
“爸妈不炫富,爸妈只炫你”,10岁孩子,却不得不代替“富”的位置活在父母的朋友圈。孩子想要父母尊重他的想法,而不是一味以“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方式”给予。
父母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获得别人夸赞的利器,却忘记了,他们因你而来,属于你,却并不完全属于你,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需要被尊重。
曾经,也有一个10岁的孩子写过一篇小文:“爱是什么?爱就是当我掉了一颗牙齿的时候,你不会因为我的不完整而停止爱我。”
网友评论
如此早熟,如此理性,绝对与家庭的教育离不开。父母也的确把他当成所有物进行炫耀,却忽视了要求养成的自我认知,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句话,这么早就有自己的目标,方向,并且努力践行的,我非常佩服。
如果他能继续保持对目标的追求必成大器。
当然感情还是有的,只是不能容忍作为所有物存在的自尊。
他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他,不知感恩,更抱怨父母给的不够。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的价值观已经扭曲,不断在物质上进行比较,丧失自我。
哪怕他在学业方面有多么优秀,可是不会做人,终究是一个失败的人。
当然,孩子还小,总要经历一些事,对爱,对父母才会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