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打破以往的课堂篇章教学的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书阅读的指导和锻炼。整本书阅读的“整”,既是对全书的脉络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全书内容深度思考。
首先,教师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研读得好,才能深入了解文本,了解文章脉络,构建思维导图,感悟人物形象,抓住故事情节,提炼文章主旨,提升文章要义,全面关注学生,预设阅读课型。同时教师的研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是学生与阅读间的桥梁,教师应当潜心于阅读教研,不断探究具体的实施策略,不断丰盈自己的知识底蕴。就像讲座中提出的“潜心一种教育,不折腾,不盲从,不争浮,不卑不亢。”教师要用心做真正的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思想的升华、智慧的开发,着眼于学生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的塑造,为他们一生的阅读奠基。
在学生阅读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如低年级可以采取“图文乐趣”。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注意力时间不长。基于以上情况,采取兴味盎然的图文阅读就尤为重要了。在推荐书目时,选择适合低段学生的绘本或短小有趣的故事,从封面到封底,从内容到图画,每一处都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阅读方式上采取亲子阅读和师生共读的方法,如:学生虽然不认字,但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籍,每天利用晨读和午读的时间为学生读书,在教师娓娓道来时,学生不仅享受到了最美好的师生共读时光,还很好的训练了“认真听”的能力。另外,根据不同的书籍,可以设计不同的阅读系列活动,词语卡片的摘抄、连环画的设计……
中年级的阅读关注“句段品析”。由于中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识字量也大大增强,但对文章的把握还仅限于段落。所以,我们在研究各类课型时要把兴趣的调动和段落的品析放在首位。在完成了阅读推荐后,后续的阅读推进和交流围绕段落教学展开设计符合学生年段的特色活动,如:“经典好段我来品”“课文结尾我来编”“书中好文我来仿”等,让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让语文成为阅读的风帆,方向正了,方法不偏,才能环游万里。
而高年级的阅读侧重“篇章布局”。与低中段学生不同,高段学生拥有了大量的阅读,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一百本”的阅读。所以,高段的阅读要大胆放手,在读完一本书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拓展自己的阅读。在读书活动上,应该是绚丽多彩的,除了普通的摘记、小报、随笔,更多的是学生的个性展示:经典人物之我见、散文杂谈、思维导图,每一样都是学生阅读沉淀后的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