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从最初的陈列室到到现在的纪念馆,在40多年时间里,经过历届政府的精心呵护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关爱,纪念馆终于初成规模。从1971年至2016年间,纪念馆先后走访了1500多位当事人和知情者,征集到革命历史照片和文物800多件,积累第一手文字资料达2000多万文字, 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无论是纪念建筑或革命文物,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争取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体现了革命前辈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她所体现的红色基因,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把这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一支宣讲员队伍,长期开展宣讲活动。除了对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宣讲之外,还经常被邀请到机关、学校、部门、工厂、农村、军营进行传统教育。2005年,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投入1亿元,在建成新馆的同时,充实馆藏实物。其中有谭震林用过的笔筒、刘飞体内取出的子弹、夏光的文件箱、任天石的军用皮包、张贤的日记本、朱凡的蚊帐、赵健缴获的日军刺刀,以及新四军的军帽、绑腿带、子弹夹、挎包、米袋等。馆内采用虚拟成像和模拟电动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战斗场景,提升了展出效果。纪念馆新辟了军事武器展示区、成人拓展训练区、户外野营帐篷区等,与此同时还分别打造了《让子弹飞》《芦荡烽火》两场实景剧和纪念馆创作的微电影《心动沙家浜》《一块银元》,使展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正是由于沙家浜每年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了“沙家浜”的不断升华,使“沙家浜”进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第一方阵,在全国人民心中成为名牌。
"提起太行山,想起八路军;提起沙家浜,想起新四军”,沙家浜已经成为新四军的代名词。沙家浜的红色基因,不但在本地代代相传,而且在全国得到发扬光大。沙家浜,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名字,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熠熠生辉,永远发光。
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