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阳长篇报告文学《石光武》
太白山大爷海一场大地震,一个普通残疾汉子的建房故事,成就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英雄梦想,和一段共和国总理与普通百姓相约再见、两度握手的时代佳话。宝鸡籍青年作家赵阳的长篇报告文学《石光武》一书,就记录了这段脍炙人口的时代佳话。
石光武,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枣树村的一位右手残疾的农民,在2008年 “5•12”大地震中,在主震期刚过,他第一个在倒塌的废墟上建起了自己的新房。石光武之所以第一个建房,是因为他是一位16岁就失去右臂的残疾人,他谨记父亲的遗训和生活教给他的人生经验:一个失去右手的残疾人,要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就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余震频频发生着,残疾人石光武修房了,引来了村民议论,引起了驻村县委副书记李中书的高度重视,可是,处在人们视线中的石光武却浑然不觉。“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意义的“草根”标语,在石光武艰难的建房过程中断断续续的完成了。这是一场毁灭、重建生活的人生大悲喜剧,是枣树村灾后重建的序幕,也是青川乃至整个地震灾区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与巨大灾难英勇抗争的序曲。苦痛铸就坚韧,灾难磨砺精神。四川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种精神、信念、灵魂作强有力支撑,那就是著名的“枣树精神”。“枣树精神”是由石光武孕育而出,石光武成为“枣树精神”的典型代表。这虽然是两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但却是生动展现了残疾人那种自强不息,不畏千难万险,不向困难和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奋进,励志自强的伟大精神。
绵阳姊妹桥石光武是青川大山的儿子, 是孕育“ 枣树精神”的典型代表。震后面对重重困难,残疾人石光武和枣树村的乡亲们一道喊出、喊响了震惊中国的两幅标语,并带头率先在全省极重灾区建起了永久性住房。一个普通残疾人的一条平凡生活信条,在那个特殊时刻,成为千百万人共同的生活信条,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样一条平凡的生活信条,凝聚了中华民族传承不衰的生活价值。这种看似平常而普通得极不起眼的日常生活,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观的体现,这也正是特大地震中石光武不等不靠自建新房的意义之所在。
2008年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地震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查看灾情,当他看到残疾人石光武和枣树村村民们挂出的两幅标语时,温总理脸上露出了地震以来久违的笑容,发出了震后第一次爽朗的笑声,并有力地念出了这两幅标语,他对所有在场的人们讲:“这两条标语是老百姓自己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2011年5月7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来到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看望他石光武并和他亲切交谈。看到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他欣慰地说:“我放心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地震期间视察枣树村所说的那样:这两条来自于普通群众口中的标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灾区人民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在《石光武》一书序言中写到:“一个石光武,千万好儿女!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生动形象的情节所吸引,而且特别对故事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饱满的各个章节所瞩目:从‘ 可他连手都没有’到总理面前的盖房大赛;从一个残疾人的‘青川之绝’到‘我要入党’;再到‘嗨!人就是本’说起……充分说明了灾区群众可亲、可敬、可爱。”温家宝总理讲道,“枣树精神”感动了中国,名扬史册。一个石光武,千万好儿女!英雄残疾人的事业顶天立地,功绩名扬史册,贡献与日月同辉,精神将万古长存。让《石光武》激励更多的人感恩奋进,幸福生活,让“枣树精神”永放光芒。
《石光武》一书,是陕西宝鸡籍青年作家赵阳继《为了共和国名片》、《为祖国歌唱》、《展望路标》、《日出江花红胜火》、《巍巍青川》之后,奉献给我们的第六本书,也是他自地震发生后深入青川灾区两年志愿者生活的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