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从新手到大师,需要从哪里练起?怎么练?练什么?什么是刻意练习?它对你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你对上面的问题有兴趣,那么这本书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刻意练习》是学习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帮你理清了很多学习中模糊的概念,甚至还颠覆了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认知,适合在任何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
1万小时定律,出自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并非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但事实上并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定律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它让人们砰然心动,从而愿意去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
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经过几十年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刻意练习”,不仅解释了天才为何成为天才,还指出了我们如何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的道路。
刻意练习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 只在“学习区”练习,脱离舒适区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 在整个练习过程,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正如大道理听起来都很简单一样,这四步看起来并不难做到。
刻意练习的关键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练习,都应该脱离“舒适区”,只在“学习区”练习,让人处在努力一下就能够得着的状态下,一点点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但训练内容又不能太过陌生,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使人陷入“恐慌区”,起到相反的效果。
训练的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熟练度的同时构建心理表征,同时需要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正如世界第一的运动员也需要教练一样,反馈者的水平不一定比你高,但他们不是你,能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刻意练习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课,而是你私下的单独练习。
在学习上,刻意练习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是对技能与知识点的侧重点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强调你应该做什么,一个强调你应该知道什么。你选择学习必要的知识,是为了培育技能,知识本身绝不是目的,知道再多的知识不去用也只是书呆子。
作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解释了刻意练习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技能是一种硬件结构,通过不断“刻意练习”是可以长在脑子里的,它会改变人脑相关区域的神经元结构,从而使我们适应这种变化。同时它还会塑造我们的心理表征,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提升技能。
再回到文章题目上来,天才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作者通过大量对天才的研究发现,杰出能力是大量练习与培训的结果。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故事,某个人横空出世,成为某个领域的天才选手,是因为人们希望在人生中有这样的奇迹,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现实世界中那些古板的,令人厌倦的法则。有人天生就有某些不可思议的超能力,不需要刻苦训练就能世界一流,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的吗?
他们之所以相信天才的存在,仅仅是在为自己的不够努力找借口,从心理上安慰自己,他们的平凡同时也是自我预言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最终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有优势的人。
那么,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该如何将刻意练习运用到生活中呢?其实不仅仅在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时刻意练习能起到关键作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运用这个原则,不论是老师用来提高课堂知识转化率,还是学生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无论是想学习某一项技能,还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它针对的是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于现状的人。
于我而言,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指导,我开始有意识的练习写作和跑步,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还提高了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见识上,认知上,勇气上或方法上。所以,我们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熟悉和掌握“刻意练习”原则,它将使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改进和完善自己。
当刻意练习成为人生中的常态时,人们便会拥有更多的自愿选择和满足感。那么,你愿意一起来刻意练习吗?
网友评论